第五章 疯喇嘛(第7/18页)

柯罗威教士想起了自己刚离开北京时,在官道上看到的那一片混乱。虽然杂乱无章,其中却蕴含着微妙的秩序。他相信,只有从乱流中将这条规律捋清楚,才能真正把握这座城市的脉动。

就在柯罗威教士好奇地审视这座应许之城时,城里的居民也在好奇地观察着他们。

运载奇特动物的车队进入城市,还是大名鼎鼎的萨仁乌云带头,这个奇异的组合轰动了整个城市。居民们争相涌过来,无论是商铺掌柜、伙计还是工匠、小贩,都簇拥过来,就连一些披着红袍的喇嘛也混在其中,向大车架上看过来,指指点点。

万福毫无意外地成为重点,所有人看到这头白象都毫不掩饰地发出惊叹。还有一些牧民对虎纹马心存疑惑,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花色的马匹,怀疑是不是用泥灰涂抹的,想伸手去摸,结果被吉祥、如意喷着响鼻踹了回去。狒狒们从笼子里伸出手来讨要吃的,居民们慷慨地扔过去一些瓜果,然后乐呵呵地看这些家伙争抢。

幸亏虎贲被毡子给遮挡住了,不然可能会引起更大骚动。

在整个游行过程中,车上的动物们面色淡然,人类却不时发出惊叹和欢呼。教士发现,居民们看到这些不属于草原的动物时,浑浊的眼神里会透出一丝明亮的光芒,那是孩童式的好奇一单纯、清澈,不掺杂任何用心,纯粹是对未知事物的憧憬。那一张张常年被风吹成皴皱的脸膛,被笑容短暂地抚平。

这对教士来说,是个好消息。好奇心是个伟大的品质,只要还没失去它,无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渔民还是南美雨林里的原始部落,都有机会点燃内心的火花。教士的信心缓慢地恢复,他甚至冒出一个令他自己都很惊讶的想法:即使只是为了这样的笑容和好奇心,而不是福音,他也会前来赤峰。

车队在人群中行走了很久,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位于头道街的一处大车店。这个店铺是王爷府的产业,所以对萨仁乌云言听计从。动物们都在这里卸下来,临时安置在一处马厩里。这里的干草和羊肉敞开了供应,无论万福还是虎贲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那些动物经过一系列长途跋涉,已经筋疲力尽。环境变化对动物来说是最可怕的杀手,如果不好好休息的话,恐怕会大量死亡。

安顿好动物以后,教士决定先去拜访赤峰州的知州。萨仁乌云还有别的事,就给他写了一封书信,代表王爷府对这件事很关心。

知州姓杜,是个六十多岁的汉人儒生,留着一缕长长的花白胡须。一般这个年纪的儒生都比较守旧顽固,对西洋事物普遍怀有畏惧和排斥。不过杜知州却不是这样的人,他曾经生过一场重病,后来被西医治好了,因此对西方文明的各种事物很有好感,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精致的玻璃眼镜。

听说教士的到来,杜知州很高兴,大开衙门中门,予以热情接待。尤其是接到萨仁乌云的书信之后,态度便更加和蔼了。

教士先简单地讲述了一下在草原上遭遇马匪的事情。听完他对那个马匪首领的描述,知州面色凛然。他告诉教士,袭击车队的马匪头目叫荣三点,是整个草原最凶残同时也最悍勇的匪徒,官府数次围剿,都被他逃掉了,他手上的人命少说也有几十条。

教士希望官府能够派人去现场看看,好歹把老毕等人的尸身收起来。杜知州详细询问了出事的地点,然后叫进一位捕快,吩咐派人去查看。同时他拍着胸脯说,已经在周围盟旗发了海捕文书,这些金丹道余孽不日即可归案。

说完了这件事,杜知州不露痕迹地把话题转到动物上来,问教士带着它们来赤峰到底要做什么。教士犹豫了一下,想起了萨仁乌云之前的叮嘱。

她说过,不要跟这些官僚讲借助动物园传播福音的事,他们厌恶一切未知的东西,因为未知意味着风险,风险意味着不安稳。

但是柯罗威教士不愿撒谎,他特意准备了一个圆滑的回答:它们是已故皇太后的遗产,这一次运来赤峰,是为了让更多臣民“体沐慈恩”——他很费力地用中文说了这四个字。

这个答案并没有撒谎,经得起查证。杜知州一听是已故皇太后的遗产,面色变得严肃起来,立刻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他又査看了一下教士带来的许可布教文书和公理会总堂介绍信,在上面盖了一个官印,整个流程算是顺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