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宴会始末(第16/21页)

逸势勉强挤出笑容。

写此奏文的时候,空海自身所设定的想法,会依书写而衍生出下一个想法,然后,那想法便一路自行奔驰。

走笔——大概就是这样吧。

然而,抽离逸势的感情,光就文章本身来说,空海写得十分漂亮,想要增减都不可能。此点,逸势十分清楚。

逸势将空海帮自己捉刀的奏文拿在手上,“不过,我想对你说句话。”逸势喃喃自语。

“空海啊,你的缺点就是文才太好了。”

不久之后,空海前往晋见宪宗皇帝。

面圣场所在宫廷的晋见间。

逸势、远成也在现场。

形式上,是来自日本国的使者远成带着两人前来晋见。其实,是宪宗方面提出带领空海同来的要求。

“你是空海吗?”

御位上传出宪宗问话。

“正是。”

空海用平常的声调点头响应。

逸势和远成由于紧张过度,此刻,两人在空海身旁微微颤抖。

“你的事,朕听说了。”

顺宗的声音十分响亮。

当然,宪宗并未患病。

对空海和逸势的归国请愿,他尚未响应。

按理来说,应该是请愿通过了再拜见,然而,此时两人尚未收到允准通知。

“太可惜了。”宪宗说。

到底什么太可惜,宪宗没有明说。

“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

宪宗兴味盎然地凝视此位异国沙门。

在长安,也就是大唐密教界,空海已是第一人。

宪宗对此也很清楚。

“听说,惠果阿阁梨的碑文也是你写的。”

“是的。”

对此,空海点头称是。

“朕读了你的奏文。”

宪宗看似仍在评估空海,始终凝视着空海。

“文章写得很了不起。”

此时,宪宗制造出日后以“五笔和尚”之名流传于世的空海传说。

十一

“朕有事相求于你。”宪宗说。

“什么事呢?”

“请你题字。”

“题字?”

“不错。”

宪宗点了点头,又向旁边的侍者使了个眼色。

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吧。

侍者趋近,说:“这边请。”

催促空海等人挪步。

宪宗起身,走了出去。

空海等人被催促着,随行在宪宗后面。

踏着石砌地板前进,不久,前导的宪宗等人走进一个房间。

空海、逸势、远成则在稍后进入屋内。

房间约三间四方。(译注:间为日制长度单位,约1.818公尺左右。)正面是一片白壁,以两根柱子每隔一间隔出三面墙壁。

右侧两面还是簇新的,左侧一面看来颇老旧。老旧壁面上,写有文字。仅此旧壁有题字,右侧两面新壁,则空无一字。

壁前已准备好龙椅,宪宗在那儿坐了下来。

“看。”宪宗说。

空海跨步向前,站在旧壁面前。

宪宗和其身边围绕的三十余人,用评价般的眼神凝视空海。

你可知道这是什么——众人以这样的视线包围空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书法写得十分恣畅。

笔端自由移动,任思绪游荡,却一点也没有破绽。

真是了不起的书法大作。

“这是曹操大人的诗——”

语毕,空海吞咽下文般地闭住了嘴。

宪宗身旁的侍者们,发出“喔——”的低沉赞叹声。

——空海到底有多少能耐?用此种眼神凝视空海的侍者们,对于空海能说出此诗作者,似乎感到非常惊讶。

来自日本国的僧人,为何连这种事也知道?的确,那是近六百年前建立魏国的曹操,所作的《短歌行》。

曹操还被称为“横槊诗人”。据说,只要脑海浮现诗作灵感,即使在沙场上驰骋,曹操也会将槊横放,当场悠然写出诗作来。

《魏书》中也记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所作的这首诗,还有下文,此处仅到㈠性有杜康”为止。

看到空海似乎还有话说,“怎么了?”宪宗问。

“有个地方不明白,我正在思量原因何在?”

“什么不明白,请说。”

“那就是,为何此处会有王羲之大人的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