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晁衡(第5/8页)
仲麻吕入唐后不久,先是自称“朝臣仲满”,而后改唐名为“朝衡”。“朝”以古字书写,便成为“晁”,所以有时又署名“晁衡”。
先前所记,关于李白所写的诗,即是用“晁”这个字。
此处旧事重提,仲麻吕系安倍船守之子,七○一年生于倭国。
同一年,李白也诞生于唐土。正如空海和白乐天年龄相近,李白和仲麻吕是同年出生的。
与仲麻吕同行搭乘第八次遣唐使船的,尚有吉备真备、僧侣玄昉等人。
入唐后,仲麻吕先至培养官吏的学校——太学研读。其后,通过科举考试,及第成为进士。这位以当时唐人眼光来看是渺小极东岛国的倭人,后来出任春宫坊司经局校书,随侍皇太子身边。
当时,大唐帝国具有上述那般的国际视野。无论汉人或倭人、胡人,只要才能出众,均能出任唐国重要官职。当时的科举制度,虽有贿赂、走后门的恶质歪风,却也具有擢拔人才的优点。
其后,仲麻吕受玄宗任命为左拾遗,继之又为左补阙。左拾遗、左补阙的官衔,是以天子随从谏官身份,随时陪侍玄宗身旁,可以直接与皇上交谈。
安倍仲麻吕以其才华和人品,深得玄宗宠爱。
对仲麻吕而言,这是幸亦是不幸。
七三三年,多治比广成以第九次遣唐使身份入唐时,仲麻吕曾上奏玄宗,恳求让自己随同遣唐使返回日本,但不被允许。玄宗反而拔擢他为卫尉少卿。这是从三品官,在外国人当中,仲麻吕可说是晋升至最高官衔的一人。
七五二年,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入唐。七五三年准备返日时,仲麻吕再度上书,向玄宗请愿返日。此次终于获得恩准,可以踏上归途了。
当时返日的一行人,唐僧鉴真也受邀随行,他打算埋骨日本。
彼时,仲麻吕已经五十三岁。
经常往来的友人,也是大诗人的王维,此时曾为诗相赠。
此即有名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五言律诗,以偶数句押韵。“积水”意指海上,“沧海”则为神仙居住之岛所在的大海。
当时大唐国以为,神仙所居住的蓬莱国,就是日本国。
传说图画所描绘的蓬莱国,是驮负在沉浮于海面的巨龟背上——“鳌身”意指巨龟躯体。
当时王维年五十五岁。
回归日本国那天终于到来,仲麻吕于船只出发前,曾吟咏那首有名的思乡和歌:
天の原ふりさけ见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这首和歌曾经汉译。
往昔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立有原文连同译文的刻碑。
碑文左侧是汉译诗文,右侧则刻有李白诗作。
汉译诗文如下:
翘首望东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皎月圆。
然而,好不容易才启程出发,仲麻吕却因海难而重返唐土。
如果再详探内情,当时出发的遣唐使船共有四艘。
清河与仲麻吕搭乘第一艘,该船于七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安抵达冲绳。其后,在航向奄美大岛途中遭遇暴风雨,船只竟漂流到今日越南。
于是,仲麻吕再度回到长安,受命玄宗皇帝继续出仕。
安史之乱爆发时,五十五岁的仲麻吕,人在长安,随侍玄宗皇帝与杨贵妃。
叛乱起于天宝十四年(七五五)。
一般认为,玄宗皇帝与杨贵妃逃离长安,走避蜀地时,安倍仲麻吕当为随从人员之一。
前面已提过,玄宗逃往蜀地途中,途经马嵬驿时,随扈官兵谋反,玄宗不得不亲自下令赐死杨贵妃。
如果仲麻吕与玄宗同行逃难,这些事他应该亲眼目睹。
乱事平息后,玄宗由蜀地返回长安,仲麻吕出任左散骑常侍。玄宗死后,肃宗上元年间,他远赴现今河内,出任镇南都护。
七六六年,镇南改名安南,仲麻吕出任安南节度使。
翌年,他卸职返回长安。三年后的代宗大历五年元月,亦即七七○年,仲麻吕病逝长安。享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