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宴(第4/5页)

他站在牡丹丛中,正伸出手罩在其中的一株牡丹上。

太阳正从地平线露出脸来,虽是晴空万里,阳光却还未洒进庭院。

寂静的夜气,仍然残留在庭院里。

逸势便是在庭院中发现空海的身姿。

“空海——”逸势唤道,“你一夜未睡吗?”

“是啊,没睡。”

空海的声音清朗,完全听不出终夜未眠的样子。

“为什么不睡呢?”

逸势走近空海。

“因为要读那些文卷。”

“读到天亮吗?”

“读到天亮。”

空海回答得很干脆。

“你有些地方,真的不像一般人。”逸势目瞪口呆。

接着,空海就说出“要到马嵬驿”的话了。

“不过,空海啊,马嵬驿离长安不是还有一段距离吗?”

“的确如此。”

马嵬驿是位于长安之西,约莫八十公里处的小镇。

与其说是小镇,不如说是村落。

空海为何要跑到那里去呢?

因此,逸势才会问“为何突然要去?”

“昨晚读了那些文卷,突然心血来潮——”

空海说。

“文卷吗?我想起来了,李白翁的诗文集也混在其中——”

“李白这人简直是个鬼才。他的才气如狂流奔放,四处横溢,毫不吝惜。昨夜真是太兴奋了。不过,我不只读了这些而已。”

“还读了其他?”

“嗯。”

逸势以惊叹眼神看着如此回答的空海。因为空海好像真的在一夜之间读完全部文卷。

“发现什么吗?”

“与其说发现,不如说是明白。”

“明白?”

“所以才会想到马嵬驿。”

“喂,喂,空海,快告诉我到底明白了什么?”

“就是《清平调词》的事。”

“什么?”

“我已经明白那首诗是在何种情况写下来的。”

“听说是为玄宗皇帝和杨贵妃所写的——”

“正是。逸势,你听好——”

空海开始叙述。

李白在天宝二年(七四三)写下《清平调词》,也就是空海入唐前六十一年。

李白,时年四十三岁。

玄宗皇帝,时年五十九岁。

杨贵妃,时年二十五岁。

那正是长安城最为繁华之时。

道士吴筠推荐李白到长安,是前一年的事。

那也是杨贵妃集玄宗宠爱于一身的第三年。

那年春天,玄宗带着杨贵妃,到兴庆池之东的沉香亭。

沉香亭是出了名的牡丹胜地。玄宗打算和杨贵妃一起赏牡丹,而行幸至该地。

随侍同往的还有宫中乐坊。玄宗从乐坊中挑选出最优秀的梨园子弟,计有宫乐十六部,在沉香亭举行了宴会。

歌者是当时第一高手李龟年。

李龟年手持檀板,正要开口吟唱时,玄宗却伸手阻止他。

“在贵妃之前,欣赏着如此美丽的花朵,何以尽唱些陈旧的老歌呢?”

总之,玄宗的意思,是要众人为杨贵妃写下新歌词,在此高唱,这宴会才显得出价值来。

这当是脱口而出的随兴之言。

然而,脱口而出也罢,随兴之言也罢,这可是出自皇帝的金口。

于是,李白奉召晋见。

也因此,那位还在宿醉昏睡中的诗人,如此这般突然就被召进宴会来了。

李白的才华,充分满足了皇帝的随兴之言。

对这位天才诗人而言,不过是即兴游乐而已。

然而,在这即兴游乐里,李白却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先给我一斗酒吗?”

急忙赶来的李白,大概先说出如此的话吧。

在皇帝和贵妃面前,李白悠哉地喝下了一斗酒。

其间,李白的诗句便已构思好了。

虽说构思,也只是开头的第一、二行。

只要构思出起首一、二行,其他的就无所拘束了。

一斗,就是十升的酒。

喝完酒抬起头时,李白已经构思完成。

这时候,墨已磨好,笔也准备好了。

李白自信满满,左手持金花笺,右手握笔,不假思索,即席写下了三阕诗。几乎是即兴而成。

当时写下的,就是三阕《清平调词》。

李龟年就着新词,吟唱出这首歌。

杨贵妃的美丽,雍容华贵地表现在才华洋溢的歌词之中。

这真是天才诗人李白大展身手的时刻。

不过,李白后来却也因这首诗而被逐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