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宴(第3/5页)

“原来如此,若是谪仙的诗,也就无怪乎了。”

空海望着纸张说。

谪仙——也就是被贬下凡的天上仙人。

这是贺知章对李白诗才的惊叹,将李白誉为“谪仙”,因而有此称呼。

“到底谁告诉牡丹这首诗的呢?”空海问。

“是白官人。”

牡丹答道。

“哎呀!就是上次提到的白官人吗?”

玉莲恍然大悟。

“白官人?上次你们拿他的诗给我看的那位吗?”空海问。

不久之前,空海和逸势来到胡玉楼时,听玉莲和牡丹谈起有位客人,经常要玉莲准备笔墨,以备写下像是诗的东西。

这位客人,姓白。

空海见过这位白姓客人所丢弃的纸张,纸张上写着诗文。

那可能是某长诗的起首,光看那几行,就可推测作者怀着满腔热情,绞尽脑汁想要完成这首尚未写成的诗。

“是啊。”

牡丹点点头。

“原来如此,难怪觉得眼熟。”

空海露出“若是这人会背诵李白的诗也不奇怪”的表情,喃喃自语。

“我看到这首诗时,想到或许白官人知道——”

牡丹开朗地说,

“刚好白官人要回去了,在他离去之前,我赶着把空海先生那首诗拿给他看。结果……”

接着,牡丹嗓音一变,模仿白官人的口气说道:

“啊,这是李白翁的《清平调词》。”

“白官人,整首诗您都知道吗?”牡丹问道。

“知道。”

于是,就准备笔墨拜托如此回答的白官人,写下方才的诗。

“那么,白官人呢?”空海问。

“写完后就离去了。说是要到某处——”

“问过他这首诗是何时写的吗?”

“对不起。我漫不经心,并没想到……”

“没关系,牡丹。只要能知道是李白的《清平调词》,就十分感激。其他的事,我想可以自己去调查。”

“空海先生感到开心,我也觉得很高兴——”

“你们说过白官人是一名官员。”

“是的。”

“大名是什么呢?”

“居易。姓白名居易。”

“白居易……”

空海喃喃说道。

白居易——字“乐天”。

一年后,白居易以“白乐天”之名,发表长诗《长恨歌》,在长安诗坛声名大噪。

不过,此时的“白乐天”还只是个名为“白居易”、默默无闻的小官吏。

同时,空海也只是从东海小国——倭国——来此的无名留学僧。

汉皇重色思倾国

空海看过这首诗的第一行,正是题为《长恨歌》、描述玄宗和杨贵妃爱恨故事的起首句,但空海还不知道此事。

白乐天,时年三十四岁。

沙门空海,时年三十二岁。

白乐天还是个把《长恨歌》构思深藏内心,正想一展才华于世人面前的无名青年。

而空海,也还是个念想理解宇宙之法,而来到长安的无名沙门。

不久之后,空海带回日本国的密宗体系,将成为日后改变日本宗教史的强大力量,这是连当时在场的逸势做梦也料想不到的事。

只有空海,把这野心暗藏在自己心中——

“我要到马嵬驿。”

翌日清晨,空海如此说。

“为何突然要去——”

逸势大吃一惊。

逸势知道空海昨晚灯火未熄,不知彻夜在查些什么。

昨天晚上,空海和逸势知道《清平调词》的作者是李白后,早早就步出胡玉楼。

空海在此和逸势告别。

“我想去找些东西。”

空海如此告诉逸势后,就不见踪影了。

等到空海回来时,早已是傍晚时分。

正是暮鼓乍响,坊门即将关闭之时。

从外头归来的空海,胸怀鼓鼓地站在逸势面前。

仔细一看,原来空海衣怀中藏了不少文卷。

“怎么了?”逸势问。

“借来的。”

空海轻松回道。

“借来的?”

“待会儿我得好好读读这些文卷。”

“全部吗?”

“全部。”

说完,饭也不吃,空海就躲到房里开始读了起来。

逸势就寝时,空海还在一旁的灯下翻读。

翌晨,逸势醒来时,空海早已不在房内。

他的床铺,也不像有人睡过的样子。

逸势走出房外。

发现空海人在庭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