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一箭落九日(第9/11页)

主流的说法都有两个,儒家主流说法是少昊为黄帝儿子,颛顼是他亲戚,他在这培养颛顼,希望颛顼以后辅佐他。因为颛顼非常喜欢琴瑟音乐,所以少昊把颛顼的琴瑟扔了……

这是希望颛顼好好学习治国,不要沉迷靡靡之音,啧啧,浓浓的儒家风格啊。

这种价值观,是在汉朝以后才形成的,而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夏商周时期,‘乐’都是极度重要的。礼乐一体,是任何一国的领导人都必须要懂的!

在上古,乐就是礼,只有懂的美妙音乐的人,才是文明人。

所以这个肯定是扯淡。

至于现代的主流说法,则是颛顼为人质,作为黄帝的直系血脉,交给了东夷部落的少昊。

当时炎黄势力和东夷势力商定罢战,颛顼成了合约下的质子。

而弃其琴瑟,是合约被撕破了,将作为国礼的乐器扔掉了。蜜月期结束,友好交流的日子结束,继续开战。

以上,就是主流说法。

不过,这就没意思了。而且作为质子,开战后难道不杀了吗?

只看山海经,并没有说颛顼是质子,也没有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所以单看山海经,颛顼可能就只是出国进修而已……因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有身份的人,而且当时年纪肯定很小,否则不会写‘孺’,这是孺养、养育的意思。

可见少昊对他很好,简直就跟把黄帝的后裔当成自己的一样。

颛顼从小就爱琴瑟,琴瑟也是炎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到了海外少昊国后,可能受到了文化冲击,或是某种冲击,导致颛顼主动把琴瑟扔了……

这少年,千里迢迢来到海外,这里有什么吸引了他?让他连琴瑟都扔了?

后面写了,‘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海外大壑归墟,甘渊之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竟然让颛顼弃了至爱琴瑟。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扶桑太阳神树,九日居下枝的那个地方,正在甘渊附近。

九日不光出入扶桑木,在天上飞来飞去,还连海里都去,总是泡进那海底大壑。

这里我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颛顼受到了东方少昊、羲和国的文化冲击,少昊孺养颛顼,是想用自身先进的文化,来影响三星堆来的颛顼,这是一种文化入侵,让这位黄帝的曾孙,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倾慕于东夷国度。

当然,可能是少昊刻意为之,也可能是颛顼主动……比如人家少昊真有这个文化吸引力。

还有一种解读,就离谱了。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能看出,少昊国与羲和国是挨着的,扶桑神树立在海里,位于羲和国汤谷那个地方,而住在扶桑木上的太阳,总是会泡进少昊国境内的甘渊。

而这一切,如果是真实发生的。

那么颛顼千里迢迢从三星堆跑到东海外的少昊国,其实就是早就听说了这事,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一看。

也许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但只有他看懂了某些意义,并被深深地吸引了。

总之他在那个神秘的海上国度,见识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切,他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之物的冲击。

之后颛顼不回去了……就一直住在少昊那里,然后可能在学习,亦或者只是天天地观察。但至少,那些年颛顼得到的东西,令他原本至爱的琴瑟都变得索然无味……他在孜孜不倦练习学习别的东西。

那么颛顼,到底看到了什么?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皆载于乌!

如果只是文化冲击,那么很好理解,东夷人崇拜鸟图腾,所以认为太阳是金乌背负的,或者太阳是因为金乌而会飞的。

颛顼受到了太阳鸟传说及神话的各种冲击,甚至是他看到了极度优秀的青铜技术,比如羲和国,用他们的技术,建造了高大的青铜巨树,以及上面九只会放光的鸟,而且还会根据某种规律运行。这在当时,已经是巧夺天工,堪称神物。

因为受此感染,颛顼后来从少昊那里,学到了优越的青铜技术,并且把那里的文化,也都带回了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