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番 山颪 玫瑰十字侦探的愤慨(第6/54页)

可是近藤一再向我低头说着:“求求你,我不会忘了你的大恩。”我总不好冷冷拒绝,一不小心“好吧”地答应下来了。

真的是一不小心。

瞬间,近藤满嘴肉麻地说着:“啊,世上最可靠的果然就是朋友了,你是我无可取代的挚友。”然后不知为何,给了我一串萝卜干。

一副“给你萝卜,快点去吧”的态度。

“总之,你别期望太大。”我留下这句话,离开了近藤家。

说是回去,我家就在隔壁,等于只是换个房间而已,一开门就看到自家的门。“再见”和“我回来了”之间几乎没有空白。

我站在自己家和近藤家中间,仰望天空。

总之,天气真好。

红瓦屋顶。

这里是所谓的文化住宅。

称它文化住宅,字面上是很好看,但说穿了不过是栋廉价建筑。

落成后都过了三十年,文化气息也荡然无存了。甚至让人觉得一点儿都不文化。一方面也是因为不知是老朽还是缺乏维修,处处破损之故。

不过听说这类文化住宅从刚建好的时候风评就很糟。

光只有名称时髦,感觉似乎十分便利,但实际上一住,一点儿都不方便。机能性很差,半点儿都不文化。

这也是当然的,文化住宅的文化,好像就只有和洋折中的意思而已。就跟文化菜刀 [64]和文化锅 [65]一样。这种情况,若是它融合了双方的长处,也算是一种发明,但凡事总有缺点,若变成缺点合并,就太糟糕了。就算优缺点合并,也只是相互抵消而已。

的确,和洋折中式的建筑物有好有坏。

对于用桌椅生活的人来说,榻榻米房间毫无用处,而对铺床睡的人而言,西式房间形同浪费。对大家族来说十分不便,对独居者来说又大得奢侈,结果一切都不上不下。

同样摆设、同样格局的家庭密集而建,也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连这个时代的我都这么觉得,这栋房子是在大正时代落成的,当时的住户感受应该更为强烈吧。

外表虽然有点时髦雅致,但没有檐廊的家是不是被评为缺乏情趣?虽然我觉得檐廊似乎也不必要,可是一旦没了,又教人觉得寂寞。不仅如此,随着岁月累积,如今外表也变得肮脏破旧了。

没半个优点。

不过不管怎么样,都远比我之前住的地板支架都烂了的长屋 [66]要好上太多了……

我想着这种事,打开自家门扉。

帮忙上色,近藤一张会给我五到十元的工钱。他会依涂了多少随便估算给钱,如果涂坏了就会被扣钱。我虽然是外行人,但帮忙涂个半天,也可以完成三四张,能赚到不少零用钱。今天我也是寄望可以赚零用钱才去的,没想到只拿到萝卜,大失所望。

萝卜也不是不好,可是期望落空总是事实。

——好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大伤脑筋。

我将萝卜收到厨房的储藏柜里,同时接连回想起榎木津众奴仆的面孔。

总觉得模糊不清。

那些记忆与这个场景格格不入。

那些人与我的日常完全无缘。

话虽如此,他们绝非架空之物,而是闯进我的日常生活的真实人物。尽管如此,我与他们在一起的回忆却比近藤画的连环画更缺乏现实感,真教人没辙。

对我这个平凡的小市民来说,那些体验从头到尾都很荒唐无稽,更像是架空虚构的事。

我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

现在是星期六下午。

如果不必帮忙近藤,我便无事可做。

——若要去打听,找谁适合呢?

我还是挂心不下。

我勉强回溯记忆。

那个侦探助手油腔滑调的,喜欢为情节加油添醋。那个打杂兼秘书是个爱凑热闹的,一定会愈说愈低俗。刑警很可怕,我实在问不出口,摄影师又爱装糊涂,一定是满口冷笑话。

——不对。

问题不在这里。

我根本不晓得他们之中有哪些人与那桩大矶的事件有关。

他们不是一个有系统的组织,所以参与的人选也很随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