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库里婆]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④(第3/59页)
可能是国内已经难以觅得未被人踏足的边境,或文化蛮荒的际涯之处了。虽然应该也不是完全没有了,但若是国内的题材,也不能随便胡诌一通吧。
更进一步说的话,我觉得这也与战前的殖民地政策等相呼应。
换句话说,这是为了在南方建立属国及殖民地,成为亚细亚盟主的政策。真是荒唐到了极点。因为自认为是伟大的,而去贬低自己以外的事物,真是下作之举。
这不合我的兴趣。
结果我们的国家败得一塌糊涂,即使如此,这类偏见却仍然保留了下来。
就我所见闻的社会舆论来看,蔑视、瞧不起亚洲和非洲文化的风潮和想法,似乎仍然根深蒂固地留存着。
不仅如此,还大加吹捧欧美文化,真是教人作呕。
我最痛恨这种心态了。
难道这个国家不是亚洲边际的岛国吗?我们了不起到可以嘲笑他国文化吗?然而可疑的秘境探险等题材似乎依旧流行不辍。
什么食人人种、巨大石头钱币 [83],其中也有不少教人喷饭的东西。
我觉得同样地,嘲笑地方文化——不,嘲笑地方本身的风潮,也依然根深蒂固。
不管是学者还是博识者,在谈论地方文化和习俗时,难道都完全没有博物学式的殖民地偏见吗?不,就别说那些大人物了,在一般对话谈到乡下时,难道就没有半点下流的风俗研究培养出来的歧视观点的残渣吗?
我认为有。
不,这并非单纯的都市人瞧不起乡下人。就连住在乡下地方的人自己,不也会以这类偏颇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吗?
我觉得会。
或许难以理解,但简而言之,我认为我们有点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当成博物学的对象了。会以这样的看法去对待地方文化或过去的文化,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与远古时期大和朝廷蔑视虾夷、熊袭这类对抗势力同质的心情。
不能净说别人。我不能说自己的内心没有这样的想法。
我厌恶自己这一点。
就因为自己也会这样,所以才厌恶。
我和在出羽认识的某个人来往后,开始意识到这些事情,便想警惕在不知不觉间心怀偏见的自己。
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尽可能小心地不做出那样的发言。
例如东北文化是不服从朝廷的民族建立起来的,所以特别古怪,或是那里保留着都市已经消失的习俗,所以十分珍贵——虽然或许的确如此,但我尽可能避免以这种角度加以看待。
说起来,就算不这么去想,东北也是个好地方。
对我来说,那儿是个魅力无可抵挡的场所。
哎……
我去每个地方时,确实是以外人的好奇视线去看陌生的乡间景色以及土著的习俗风俗。可是那是因为我喜欢。
我的确是个旅人,对那些土地的人来说,我是异人。可是我怀抱的兴趣,与居住在都市的近代人对留存在山村的前近代事物那种博物学式的兴趣并不相同。如同前述,我不说我完全没有偏见,但我觉得还是不同。
我只是喜欢罢了。
太喜欢了。
在无人行经的山中发现奇妙的祠堂,我心跳加速。在土仓库深处找到蒙尘的神像,我悸动不已。在村里听见陌生的太鼓旋律,我血脉贲张。听耆老述说古老传说,我心头雀跃。这是不计较得失利益的。
只是莫名地喜悦。
泥土的香味、荒鄙的景色、乡间神乐的音色、腐朽的祠堂、路边的石佛、奇岩怪石——面对这些事物时,我感觉到的并非理性的感慨或有所发现这类高尚的情感,而是更原始的欢悦及兴奋。那种感觉酸酸甜甜,好似胸口被揪紧了似的。没错,就近似某种乡愁吗?
哎,就像我事先预告我无法适切说明的那样,这些词汇也难说是精准地表现出我的心境。
简而言之,就是合我的体质。
比起香水味,我这个人更爱粪肥味;比起时髦,我更爱土气;比起贴磁砖的浴室,我更爱野外的露天温泉。
所以,我并非研究家。
老师自称妖怪研究家,但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