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壹夜】青行灯(第4/13页)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的一群。”

“确实……如此吧。”

的确,我也曾被骂过“成天看书没出息”。我觉得这种情况的书不一定全指娱乐小说。比方说,在战前,一般风潮都认为写作不是值得男子汉奉献一生的职业。

“我们旧书商仅以这样的特殊族群为客户做生意。这份明细上记载的金额,是基于那类奇特族群愿意消费的预估金额推算出来的收购金额。当然,我也是做生意的,因此就像刚才说的,收购价里已经扣除了手续费。这上头的金额再加上手续费,就是我贩卖的价格。所以若是不通过我们业者,直接与顾客交易的话……可以卖到更高一些的价格。”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