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6/14页)

如此,小马便名正言顺成为黄一平的接班人,做了廖志国的秘书。

黄一平与小马的交接,进行得颇有些耐人寻味。

按照黄一平本来的想法,感觉有很多话要对小马交代,可是真到面对面坐下来之后,却突然发现无话可说了,原先准备说的那些话也不知从何说起。

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黄一平忽然发觉,好多话“不能说”。自己做秘书十几年,跟随廖志国也有五六年了,说起来对其工作、生活习性了如指掌,服务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如影随形,算是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心得,总结起来写本大书都不为过。可是,当一旦需要向小马传授时,他却忽然发觉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很多东西可以私下总结、自我摸索,却无法公开示人,甚至不能用语言表述,完全属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范畴。譬如,廖志国对烟、茶有特殊喜好,抽的烟是专门从烟厂搞来的特供品,却装在一只陈旧的普通烟盒里。喝的茶更是质量顶尖、价格惊人的精品,也是泡在一只外观普通的茶杯里。这些秘密,作为秘书帮领导做也就做了,内情懂也就懂了,可要是拿上桌面就是奢侈、浪费,会严重损害领导的形象,成为流言乃至丑闻。再譬如,廖志国同于丽丽、杨艳们关系暧昧,平常经常私下约会,其时间、地点等等也皆有规律。这种事情,更是需要注意影响,防止被人抓住把柄,即使再亲近的人也不可与闻,否则影响的不仅是书记个人形象,更关系到整个阳城市委的形象。有鉴于此,黄一平情愿让小马自己去慢慢发现、摸索,也不希望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以免日后成为流言飞语的源头。

无话可说的另一个原因,是黄一平凭直觉推测,那个小马其实是个藏巧于拙、不动声色之辈,很多事情并非不懂,而是有意装糊涂,或者表现时机未到、方式不同而已,尤其是在他这个前辈面前。因此,有些东西不说也罢,是谓“无须说”。原先在市府的时候,小马多以打杂为主,从来没有固定跟过领导,似乎缺乏职业秘书的技能与素养。一年多前,小马跟来市委办之后,黄一平曾经着意给他机会,放手让他多跟廖书记。特别是前一阶段,黄一平专注于海北出租车“419”专案,更是给小马放了单飞。恰恰就是这一放手,黄一平蓦然发觉,小马过去的某些愚钝、笨拙并不真实,其人恰恰颇为机灵,也颇有心计。最近一段时间,黄一平渐渐发现,小马已然垄断了对廖志国的生活服务权,而且有时就像一只农家护院的猎犬,表面看是尽心守护着主人,不肯损伤了主人一根毫毛,实质上却是某种自卫,精心防范着外来的侵犯,生怕那些虎视眈眈的同类抢了自己的位置。黄一平曾经多次耳闻,当他不在廖志国身边那段时间,只要有小马挡在门口,不要说一般的机关干部,就连那些局长、处长,一般都无法见到廖书记。有一阵,市委办另一位秘书小龚,往廖书记面前跑得勤了些,有些原本经过小马之手的材料,也绕道送给了书记。后来有一次,廖志国在阳城大酒店休息,于丽丽陪在房间,小龚又来送材料,小马明明知道情况却不阻拦,害得小龚冒冒失失闯进去,被廖志国当场骂了个狗血喷头。据小龚向黄一平反映,此次事故完全是小马有意为之。

黄一平想,既然小马聪明如是,应当让他独自闯荡,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不要好为人师。

此外,黄一平无话可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内心也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自己推荐的这个人非常称职,令廖书记称心满意,证明推荐者的眼光不差,也让自己离开后放心。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后来者干得太出色,更加不能超越自己这个前任,否则,岂不证明自己的可有可无么?

黄一平猜想,过去的小马身处机关底层,不过是个跑腿打杂人员,对自己这个老大哥肯于言听计从。现在的小马因为是生手,也可能会着意隐忍、谦虚,尚能听从自己这个前任的意见。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他一旦坐稳了书记秘书的宝座,位居令人瞩巨的阳城一秘,还肯那样虚心、耐心地听命于人么?再说,如果自己将所有的诀窍都说了,小马也很谦虚地接受了,那他很快就会成为熟手。一个成为熟手了的小马,更加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尊敬自己这个前任。既然如此,倒不如让小马在黑暗中多摸索些时候,甚至多走一些弯路,反倒可以在廖书记面前体现一下自己这个老秘书的价值,也让小马对自己这个前任的依赖、尊重更持久一些。由此而论,那些做秘书的秘诀,尤其是属于自己的黄氏独门秘籍,更加不宜轻易说与小马,是谓“不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