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5/14页)
一只砚台,就像文章中的一个逗点,很快被轻轻一笔带过。
酒席持续近两个小时才散。直到分别时,大家还是只字未提黄一平任职之事,甚至连一个起码的暗示都没有。但黄一平明白,越是这样,事情越是办得漂亮、顺当。
回程时,黄一平却不能不提到那只砚台,问:“冯市长,您为了我破费大了。那只古砚很值钱吧?”
冯开岭笑笑说:“算啦,说出来怕吓着你了。你跟随我多年,这点东西实在不足挂齿,你也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再说,你知道我这个人,宁可别人欠我,我也不会欠别人。现在,就算你反过来欠我一个人情吧。今后到了海北,好好干吧,不要辜负了我就行。”
黄一平心头一热,答应道:“我知道。”
两天后,省委组织部批复下来,同意阳城市委意见,黄一平顺利任职海北县委委员、常委、书记,同时,在省委组织部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58
黄一平上任之前,自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理,首当其冲者,是与接替自己的小马办交接。
说了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黄一平离开市委书记廖志国,空出的这个秘书岗位,在阳城官场引发的关注度,一点也不比他接替的海北县委书记低。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争夺的激烈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后者。
其实,仔细思量一下并不奇怪。一个县委书记,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与勇气竞争,而秘书则大为不同。在队伍庞大的年轻机关干部群体里,大家无不希望借此终南捷径,实现仕途官阶的腾飞与跨越。
众所周知,当下的机关公务员岗位,正在引领新一轮就业时尚。包括很多硕士、博士在内的大学生,之所以打破了头往机关里挤,成千上万人争抢一个职位,说白了是看中国家公务员的金饭碗。然而,那些颇有抱负的莘莘学子,一旦到了机关又会发现,光占了一把公务员座椅还远远不够,关键还要有那么一官半职,手里拥有了足够的权力资源,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价值。而且他们还发现,在中国的各式大小机关里,无论你的智慧、才能、学识多么超群,哪怕你是校园里公认的顶尖天才,很快就会被很多与之并不相干的东西所覆盖、淹没、中和,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后台,比如运气,等等。因此,若是要想快些出人头地,那就得有非同一般的法宝与捷径。这种法宝与捷径,其实也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余地,譬如,你先天有个好爸爸、妈妈、姑父、姨丈,要不就是像廖志国那样后天运气不错,碰巧找了个背景过硬的好老婆。说白了,这些东西并非人人可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错的路子——给领导当秘书,进入某个权力圈子、山头。
的确,一些人原本学识、能力平平,更没有在什么特殊岗位做出一星半点显著业绩,却因为跟在某个领导后边做了几年秘书,受到领导赏识与信任,便获得一个又一个晋升机会,可谓平步青云,抵得上同龄人在基层艰苦岗位死做活拼一辈子。
扯远了,还是回到黄一平接班人的事情。
黄一平空出来的秘书位置,一时成为阳城官场诸公的聚焦点。市委市府两办的众多秘书自不待说,人人都以能当上阳城一秘为人生至高理想;市委市府的秘书长们,也是想方设法推荐自己信得过的人,试图在最高首长身边安插一个“潜伏者”;即使是那些常委、副市长们,也都千方百计推荐自己的亲信,有的还愿意献出正在使用的秘书或办公室主任。这些人明白,在书记旁边有了自己亲近的人,好处委实太多。这就等于古代将女儿嫁入了皇宫,皇亲国戚的身份尊贵不说,日后说话、办事也会方便许多啊!
小马的胜出,是黄一平早就预备好的一着棋。当初,黄一平做冯开岭秘书时,小马是市府办信息处的普通秘书,因为种种原因郁郁不得其志。不过,小马对黄一平非常敬重,也一直是他的忠实粉丝。后来,黄一平落难于党校,别的同事皆不理不睬,只有小马不离不弃,时常充当信息员、倾听者、安慰者等多重角色。等到黄一平再度回归市府,就反过来关照、回报小马,先是将其提拔成副处长、主任科员。一年半前,廖志国担任市委书记,黄一平提为市委副秘书长,小马也被带到市委办任综合一处副处长,协助黄一平服务于廖志国,主要做些草拟普通文稿以及接送、传递方面的工作,实际上相当于生活秘书。平心而论,就整体素养而言,小马还不是阳城一秘的合适人选,无论文字水平、协调能力还是综合素养,皆无法与黄一平相比。可是,因为廖志国信任黄一平,又因为黄一平极力推荐了小马,并且反复强调了小马的忠诚可靠,再加上小马贴近领导服务一年多,已然得到廖书记的认可。因此,关于小马是否会写文章,是否思想有深度,是否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等等,已然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