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8/12页)

廖志国心想,万一冯开岭就是这样一位,那自己岂不惨了!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背景与心态,廖志国人在阳城心系阳江,一直暗中密切关注着冯开岭那边的动静。

众所周知,冯开岭在阳城有几大金刚,或者说是几大心腹。黄一平的笔,邝明达的钱,于海东背后看不见的手,都曾经为冯开岭在阳城的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如果将冯氏这几员干将再作区分,黄一平多活跃在台前,是那种出谋划策、出力流汗的马前卒角色;邝明达半在台前半在幕后,有时出钱且跑腿,出手次数不少,却不是什么大钱;于海东其人系冯开岭一手提拔,且把持着阳城最重要的规划局,平常几乎完全隐于幕后,轻易不抛头露面,但凡出手了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譬如,当年出手相助省委组织部年处长,区区几幢住宅楼容积率稍许改动,等于直接送给对方数千万元现金,而且还搞得神不知鬼不觉。廖志国在阳江主管城建、规划多年,对于这些暗度陈仓之类的把戏岂能不懂。

因此,廖志国到任阳城后,为了牵制冯开岭,防止阳江那边后院起火,对冯氏当年的三位重臣,分别采取了信、冷、压三种不同招数——黄一平作为冯氏事件中的替罪羊、受害者,得到重新起用、信任;明达集团总裁邝明达虽然侥幸逃脱惩罚,却遭到廖志国的刻意冷落,新市长上任将近一年,竟然从来没有跨入明达集团这个纳税大户一步,邝数次求见也是淡淡应付了事;于海东作为幕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本来还暗自庆幸毫发未损,却不料三番五次被廖志国从洞穴深处揪出,且遭到不同形式的责难与羞辱,还差点中途丢掉局长宝座,饱受打压几乎无法抬头。

可以说,廖志国在阳城的众多举动,无不与阳江的冯开岭有关。尤其是重新起用黄一平,步步紧逼打压于海东,更是用心良苦。须知,官场谋人使计往往有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何处应设雷场、布重兵,何时该鸣枪放炮打冲锋,何人又当充任闲棋冷子以备不测,均看将帅胸中有几多韬略。廖志国为了制约冯开岭,将黄一平收归麾下效力,堪称出的一着奇谋,布的一只冷子,平时卧槽静养、轻易不会运用,一旦用了只图置敌于死地绝境。对此,不仅黄一平已经有所觉察,就是阳城官场上那些有心人,也是慢慢品出了其中的奥秘。现在,完全可以推断,当初廖志国使用黄一平不管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此约束、牵制冯开岭这一条却绝对不可否认。只是,黄一平这着卧槽棋,时下还远远未到动用之际,或者说,这样的棋子静卧终比频动威力更大。这就像超级大国或无赖小国手里的原子弹,攥着不用总比整天大呼小叫更具威慑力。

比之黄一平,于海东则是廖志国手里的另一枚棋子,其功能好比当头炮或过河卒,时不时得动用一下。至于如何运用,全看阳江那边冯开岭如何举动。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冯开岭到阳江不久,居然真对“航母城”动了心思。

冯开岭走马上任阳江,据说是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着手对“航母城”进行清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政府投入的巨额资金要算账,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前途是否光明;二是投资主体要理清,谁是股东、谁是债主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三是内部招商情况要梳理,有名无实、滥竽充数者必须清除出去。最终,如果此工程确实不赚只赔,那就彻底进行转体改制,退出全部国有股份。

冯开岭此举,着实让廖志国狠狠捏了一把汗。

那个声名远播的“航母城”,作为当年的阳江一号工程,不光政府财政投入了巨额资金,而且由于建设过程中不断超出预算,又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其中有些是建设方垫资,有些是入驻商户预付,还有些是本地企业借贷性注入。这些形式各异的资金来源,当时或是迫于政府压力,或是碍于廖志国的个人情面,或是受到未来前景的诱惑,都是仓促投入,并没有完备的手续与明确的性质界定,更未及在产权上加以确定。因此,形势看好时大家纷纷撒手不管,甚至希望债转股,行情走低时又强烈要求偿还或股转债,说到底始终是一笔糊涂账。更为麻烦的是,在这个工程承建、招商过程中,由于苏婧婧的介入,暗藏了诸多对廖志国不利的因素,其中只要有一件败露,后果绝对相当严重。本来,按照廖志国当初的设想,只要自己如愿在阳江主政几年,上述麻烦很快就能摆平,该还的金钱债、人情债也都会慢慢了结。现在,换了个冯开岭主政阳江,眼看着就要放手瞎折腾,廖志国在阳城自然坐卧不宁、寝食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