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0/12页)

现在,新任市长廖志国上来,准备搞“鲲鹏馆”这样一个庞大工程,如果能够在储开富的滨江新城附近落户,定会带动那里的房屋销售与商业消费,岂不是帮了他天大的忙!

话说秘书黄一平与商人储开富,原本并没有什么交往。

当初,冯开岭在阳城任职时,因为碍于洪、丁二人的争斗,就极力避开中阳地产这块烫手山芋。可是,每逢过年过节,储开富却总要例行拜访,包括黄一平这样的秘书也有一份。某年春节,储开富派人给黄一平送来一万元现金,遭到婉拒。事后,他又送来一份房屋预售合同,说是帮黄秘书在滨江新城定了一套房子,那一万元只当是交了定金,房价自然也只是计算个成本价。黄一平心想,你这个所谓预售合同,说白了只是一张纸,最终房子要与不要全凭本人意愿。再说,屡次三番拒绝人家,似乎太不近人情,因此就没再反对。再后来,黄一平姐姐黄敏在那里的别墅区,看中并定了一套联排,按揭贷款比例很高。当时,依照王大海在明达集团做财务总监的高收入,偿还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恰恰遇到后来的那场风波,王大海不仅丢掉高价饭碗,还差点进了牢房,房子贷款便成了一只沉重的包袱。无奈之下,已经受了处分并下放党校的黄一平,只好厚着脸皮给储开富打了电话,希望能够帮姐姐把房子退掉。储开富二话没说,当即建议房子暂时不退,先把银行贷款转到中阳公司名下,至于欠款,只要王大海打一张借条即可。如果以后实在不想要了,房子可以随时退还中阳集团,也可以等到价位上来后帮助卖掉。总之,保证不会让黄敏吃亏。储开富此举,令黄一平相当感动,须知,当时的中阳集团,也是资金最为吃紧的艰难时刻哪!如今,那套房子仍然在黄敏与王大海名下,储开富则从来没有追讨过钱款。

萍水之交,这样的负欠足令黄一平感觉相当沉重了。

黄一平将储开富请进家门,与汪若虹做了礼节性介绍,就双双在书房落座。

“实不相瞒,大量资金全部积压在阳城,再不设法解套,我的公司可能就要垮掉了!”储开富开门见山,态度真诚。

“我明白你的处境,也一直在寻找机会鼎力相助,可是我毕竟人微言轻哪!”黄一平也不见外。

储开富当即把希望“鲲鹏馆”落户滨江花苑的意图说了,黄一平也介绍了“鲲鹏馆”项目的筹划情况。

“城北新区那边已经形成气候,竞争优势明显,领导似乎更倾向于放在那里。”黄一平实话实说。

“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当初洪书记动员我来阳城时,可是信誓旦旦说好城市重心南移,我才会把那片滩地圈下来。现在又说城市中心要北移,一下就把我晾到旁边了。如此说话不算数,哪个还敢再来投资嘛!”储开富从小在香港长大,又是港大毕业,算是比较有教养的人,即使生气、发火也是温文尔雅,不吐脏字。

“你老兄虽然生在香港,可到内地做生意也不是一年两年了,难道对官场上的事情还不了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有些事情,是要随机应变、对症下药的哟。”黄一平的话半是劝慰,半是启发,也有一定程度的试探。

储开富是个聪明人,哪里会不明白黄一平的意思。其实,他此行到访,就是专程来向黄一平问计。他告诉黄一平,在广东、浙江做生意多年,已经把中国官场、官员的情况摸得烂熟了,如何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早已游刃有余。无奈,阳城官场是个例外。对于洪大光、丁松,他也不是没有投入,只是情况太过特殊,效果也差。刚来阳城时,他也是经济手段与感情牌并用,给洪、丁二位送钱送物不算,光是偷偷安排他们的妻子儿女出国旅游,前后就不下十次。而且,考虑到两个主官之间的矛盾,他也尽力平衡好与两个人的关系,算是小心翼翼、尽心尽力了。

“洪书记、丁市长两个人斗法,我就成了夹在中间的一个牺牲品,前者要避嫌躲着我,后者又要利用我作肉弹攻击对方。最终结果,我的本钱花了,时间也耽误了,却陷在这个泥潭里越来越深。唉!按照道理,这些话本不应该和外人说,可是,多年观察相处下来,我发现你与一般官员还是有些不同,说了是拿你当兄弟,全当是自我发泄一下吧。不过,廖市长那里,你一定要帮忙哦!”储开富说得很无奈,眼睛里竟然有了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