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走自己的路(第5/9页)
现在已经初步证实,韩士银虽然做过一些错事,但是他和乔柏明、侯永文有本质的区别,而且韩士银和乔柏明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所以乔柏明迫不及待地要把他杀掉。
鲁晓亮越喝越兴奋,声音也越来越大。贾士贞终于打断他的话,玲玲和鲁夫人一齐上来制止。当鲁晓亮已酒至八分,贾士贞也喝了不少时,才在夫人们的强行阻止下,结束了酒宴。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贾士贞直接去常书记办公室,汇报昨天省委组织部会议精神。这次省委组织部要求每市推荐两名四十五周岁以下市厅级,三名四十二周岁以下县处级后备干部名单。常书记一听这事,说,后备干部不知道报过多少次,有的用了,有的也就不了了之。至于这次为什么还要召开紧急会议,他也没问,他也知道问这种话也很愚昧。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这五名后备干部如何产生。常书记叫组织部拿出初步意见,贾士贞说他从昨天会议之后,反复想了想,觉得这事要改变过去少数人推荐的办法。要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听听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最后,常友连让组织部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召开市委常委会讨论。
两天后,市委召开常委会,市委组织部拿出这次推荐两名市厅级、三名县处级后备干部的实施方案。
过去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市厅级两名后备干部的推荐办法,就是由组织部门把现有的市厅级干部对照条件,其中主要又是年龄和职务,这样排下来符合条件并不多,然后由书记拍板,有时连常委会也不召开。县处干部由于人数较多,往往也都是书记直接点名,报上去就完成任务了。
这次组织部的方案是把推荐权交给群众。市委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统计部门抽出专人,负责推荐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确定推荐人员推荐票的统计等工作。首先推荐人由四部分组成,每个单位领导和中层干部各占百分之二十五,机关群众和下属企事业职工各占百分之二十五,所有人员均不得由领导指定,而是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限定时间将名单报领导小组。最后,召开市直及各县区大会,当场发推荐票当场填写,投入票箱,由领导小组集体计票统计,结果在报纸、电视上公布。最后提交市委常委会确定,正式上报。
这个方案一公布,引起常委的激烈争论。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副书记朱化民,他认为这样一来市委常委会今后什么事也不要干了,把干部工作越搞越复杂。其他常委有的模棱两可地说了些似是而非的意见,有的干脆不表态。最后常友连只好将此事暂时放下,下次会议再研究。
会后,贾士贞去见市长邵明。上次常委会上讨论那几个干部时,看得出邵明的发言还是支持贾士贞的,可这次常委会他一直没有发言,当时贾士贞的心里希望邵市长能支持他,特别是朱化民提出反对意见后,如果邵明能够态度鲜明地站出来支持他,其他常委也许会表明态度的。
贾士贞的到来,让邵市长有几分意外,他亲自给贾士贞泡茶。
邵明看着贾士贞说:“贾部长找我一定有重要的事吧?”
贾士贞说:“邵市长比我先到西臾几个月,俗话说,先来为师嘛。我想听听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意见。”
邵明说:“贾部长在省委组织部工作那么多年,组织工作经验丰富,我是搞经济工作的,对组织工作可是一窍不通。我觉得你对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思路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恕我直言……”邵明没有说下去,看着贾部长,贾士贞想,邵市长也许是人们所说的那样适合做学问,不知是考虑不成熟还是担心贾士贞接受不了。贾士贞说:“邵市长请,但说无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大家都在摸索,难度自然不小,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提出意见。把改革工作做得更好。”
“贾部长,你注意没有,”邵明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在哪里?难在上面没有具体政策,而大多数常委习惯了过去那种靠权力来决定干部的传统办法。而且,贾部长,有些东西应该先在小范围形成成熟的意见,然后再到常委会上讨论。所谓小范围,我的理解是书记碰头会,正副书记不事先形成一致意见,大小事情都直接交给常委会上讨论,必然不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