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喜甲鱼的果真“王八” 副省长考察为提携(第11/15页)
县长李明桥明确提出一支笔批钱,把常务副县长黄志安和其他副县长的财权,一股脑收了回去,周伯明这个财政局长,手里的主动权基本上就没有了。在这个节骨茬上,周伯明即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再把财政上的钱,私下里拆借给黄小娜去做生意啊——这不是以前,以前来的县长都比较脓包,这个李明桥不一样。李明桥动真格,上任才几天,就准备换手底下的局长了,包括他郝国光在内。虽然没有换成,但至少说明了一点:这个新来的代县长比较强势,而且打算碰碰没人敢碰的蓟原县“四大牛人”。周伯明不认为自己像老百姓顺口溜中所描述的那样牛,不,牛的是人家郝国光,他这个财政局长,充其量是懂得一点处世哲学。在周伯明的处世哲学中,他认为,一个人要在当今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就要学会随波逐流,这是一种境界。很多人在现实的浊浪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懂得随波逐流,也就是说,他们不会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行事。你逆势而行,淹死的第一个人,肯定就是你。周伯明没打算让现实把自己淹死,所以,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人情场上,他都讲究顺势而为。他能够分得清哪个浪头高、哪个浪头低,也分得清谁是“大王”,谁是“小王”。多年来,他一直认定郝国光才是蓟原的“大王”,所以,每逢波折,自有郝国光出来摆平;他同时认定黄志安是“小王”,所以,有肉大家吃、有汤大家喝,滋润着呢。
但现在,形势有所改变:在代县长李明桥和煤炭局长郝国光之间,究竟谁是“大王”,谁是“小王”,一时还没准。周伯明当然知道,官场历来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自己这个局长的位子迟早得让出来,郝国光也是,总有退出官场的那一天。问题是,他周伯明退出官场了,儿子还在官场上摔打呢——周伯明的儿子叫周怀良,在一个较为偏远的乡镇担任党委书记——所以,他不能像郝国光那样肆无忌惮,尤其是在风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周伯明不愿意做睁眼瞎,他知道,李明桥既然敢在县委常委会上发威,自然是有所恃的,不可能是愚夫莽汉一时冲动所为——这个人,得提防点,凡事谨慎小心为上,否则,李明桥一旦在蓟原县,甚至在衢阳市坐大,自己把路走绝了,也就等于把儿子的仕途之路给断掉了。
周伯明左右为难,既不敢在代县长李明桥的眼皮底下大胆妄为,又不敢公然拒绝黄小娜,驳了煤炭局长郝国光的面子——他很愿意随波逐流、顺势而为,但这次,水流是朝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流去的,他该随哪个“波”、逐哪个“流”?周伯明想得头都大了,实在无法可想,只好屁颠颠地来找常务副县长黄志安。
黄志安正生李明桥的气,一听周伯明心里怕了李明桥,就很不高兴。 他说:“老周啊,你这人,怎么说呢,这姓李的一来蓟原,就只知道有‘李县长’,而不知道有我这个‘黄县长’了?”
周伯明本来就愁得脑袋都大了一圈,一听黄副县长跟他“掐”这个,得,又大了一圈。他连忙说:“不不不,黄县长,你说哪里话?我老周为人怎么样,别人不清楚,你黄县长还不清楚吗?立场坚定着呢,这不是没办法吗?我总不能掂拎着脑袋,帮他郝国光的小情人赚钱吧?”
黄志安一想也是,在这个风气头上,私下挪用财政上的钱,风险太大,别说周伯明一个小小的财政局长,就是放到县委书记杜万清和代县长李明桥的头上,他们也不敢轻易担这个责任——轻则撤职查办,重则锒铛入狱,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自明。
摆在财政局长周伯明面前的“两难”问题,又成了摆在常务副县长黄志安面前的难题。原因很简单:周伯明惹不起郝国光,黄志安也不敢得罪郝国光。不但不能得罪,还得反过来去巴结人家。为什么呢?九月份的人代会,黄志安还指望郝国光在背后力挺自己竞选县长呢。
官场上的事情,自有官场上的规则。黄志安浸淫官场多年,自然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一般情况下,上头指定的县长候选人,在人代会的选举过程中,是不会轻易落选的。落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蓟原县党委领导下的人代会,违背了党的意志。因为县长候选人,是市委组织部门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选拔出来,报请市委常委会过会以后,才确定下来的,不是随随便便拉一个站街的出来,就去当县长候选人。如果衢阳市委指定的候选人李明桥没能选上,首先说明,蓟原县委的领导不力、工作力度不够,具体一点,就是书记杜万清的驾驭能力和工作力度,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其次,选举没能体现出衢阳市委的领导意图,问题出在哪儿?是不是有人背后捣鬼?市委肯定会派工作组下来,调查选举过程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恶意拉选票等违法违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