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桃色证据(第15/16页)

前排的赵守礼就回过头说:“这还不算,到吃午饭时,你就会知道,市长还要与我们一起吃自带的咸菜大饼。”

周小哭突然天真地看着苏一玮说:“真的?”

苏一玮说:“当然是真的。我们过去下乡慰问受灾群众,动不动出动几十辆小车,下去了还要大吃大喝,反而给受灾地区带去了负担,在老百姓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我们就是想从这些小事中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政府的形象。”

周小哭听完高兴地说:“好呀好呀,太好了,我又要钓一条大鱼了。”

苏一玮不解地看着她问:“什么大鱼?”

周小哭咯咯咯地笑了起来,边笑边说:“这是我们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意思就是说又要抓到一条上省台的大新闻了。”

苏一玮听了不由得心里一动,眼睛就亮了。他没有想到这小丫头的新闻敏感性这么强,上一次拒贿的新闻上了省报省台后,影响力相当大,对他顺利当上代市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这次再能上省台省报,无疑锦上添花。想着,便高兴地说:“记者的眼里是新闻,领导的眼里是工作,司机的眼里是路。职业不同,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难怪你这么高兴。”

周小哭说:“市长真是高见,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地震、战争、火灾、水灾、瘟疫等对于人类来讲是灾难,是祸害,但对新闻记者却是财富,因为他们找到了新闻源头,可以大做文章。”

苏一玮说:“那你们就好好给沙尘暴做篇文章,争取多向上面要点资金。”

周小哭说:“我这次的新闻点还不是沙尘暴,沙尘暴我们报道得多了,这次要好好报道一下转变机关作风问题,不知道市长有什么意见?”

苏一玮哈哈一笑:“你们新闻工作者有你们的特殊性,我可不敢横加指责。”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十分高兴,如果这次转变机关作风的报道出来,省里的领导肯定会注意到的,对他以后的发展肯定又奠定了基础。

沙县离西川不远,行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他们这一次慰问选择了受灾最严重的曹六沟乡,车到处看到的都是一片狼藉,地里塑料大棚早已被沙尘暴卷得没影了,有的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墙,有的只残留着几根撑塑料棚的木架,而棚内的蔬菜经过沙尘暴的袭击之后都气息奄奄的,黄瓜秧被风扯断了,西红柿吹落到了地上。

车到曹六沟乡,沙县的县委书记毛正书和县长于光大早已等候在了土路上。待苏一玮下了车,就一起带着慰问团上地去察看。几个农民正在地里抢救着他们的蔬菜,有的在清沙,有的在扯黄瓜秧。苏一玮看着,仿佛几十年前自家的自留地受了灾,心里一片酸楚。他俯下身子,用手扯一条黄瓜秧,竟然断了枝。

大家见苏一玮下了地,都纷纷跟了来,也有农民看到了,过来问:“你们是什么人?”

县长于光大说:“我们是县委县政府的,这位是苏市长。”

那农民又问苏一玮说:“苏市长?你是苏一玮吗?”

苏一玮说:“我就是苏一玮。”

农民突然跪到苏一玮的面前说:“苏市长,我真的感谢你。上次为讨要关井费的事他们上市里去找你,我因为病了没有去成,回来的人说你要为我们过问这件事。没有过多久,县里终于给我们补贴了一部分关井费,真是太感谢你了。”

苏一玮突然想起了上次曹栓柱几个人上他办公室的事,为这事,他还向县长于光大发了火,此刻,看到这位农民得到了一点的满足竟然向他屈下了双腿,他马上扶起他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你们的疾苦。不过,你们也要多为政府想一想,政府也有政府的难处呀。”

农民点了点头说:“知道,知道,我们已经满足了。”

苏一玮回了头看了一眼于光大,十分真诚地说:“感谢你,也为难你了。”

于光大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市长的关心,也谢谢市长的理解。”

这时候,周围的农民越聚越多了。苏一玮看着这些淳朴的农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不由得激动地说:“父老乡亲们,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全市300万父老乡亲看望你们来了。灾难是无情的,但是,人是有情的,我们虽然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你们的困难,但是,我们会尽我们政府的最大努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庄稼被沙压了,我们再补种;塑料大棚被风卷走了,我们可以再搭建。我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共同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