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了解对手就是了解自己(第9/13页)
姜华仁之所以成为敏感点,居然是因为他这两个项目真实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据说即将动工。
你说奇怪不奇怪。
更奇怪的是,这样一部荒诞剧,有关部门居然视而不见,批文一个接着一个,项目论证会一场接着一场,不明真相的外来投资者被诱来一批接着一批。据说最近省里宗源副书记突然对白石湾发了火,跟当初强力支持白石湾项目的一位副省长拍了桌子。还有一种说法,宗源副书记在省委的一次会上立下誓言,不揭开白石湾这个盖子,他就向中央辞职。此话一出,整个省里的空气陡然变紧,大家都感觉一场风暴将要降临。可就在此时,那位副省长突然去了趟北京,回来后,省里的空气变得更为紧张,“白石湾”三个字忽然成了禁忌,谁也不能再提,包括宗源副书记好像也不再提了。
受此影响,天塘区甚至市里,对白石湾,对经济发展,对项目建设,一时都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乱讲乱评,生怕在这节骨眼上讲错一句,引祸上头。
弄清原委,温启刚心里反而不太急了,他原以为大家的沉默和缄口是因为好力奇和华仁,现在清楚了,不是,那就好。既然是大环境的,那就证明,华仁并无特别,而且只要上面有异议,华仁就会处在风口浪尖上,裂变也许是早晚的事。温启刚调整策略,一开始他是想见卢少波的,想跟他认真谈一次。温启刚跟卢少波的关系,说深也深,说不深,也可算是君子之交。前年,有关方面组织了一次企业家跟地方领导的交谊会,温启刚有幸认识了卢少波。两人一开始都很客气,彼此彬彬有礼,谈什么也是浅尝辄止,并不往深里去。但两人都能感觉到,他们是对味的,是属于能谈到一起的那类。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上谁跟谁都能谈得拢,更不要以为天下领导都喜欢跟企业家做朋友,不是那么回事。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要看气场,气场相投,交流起来就滋润,气场不投,下多少功夫都是扯淡。要不怎么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呢。温启刚跟卢少波算是少有的那种投缘之人。温启刚对行业形势的把握、对经济政策的解读,以及对过快过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何防范、危机如何化解的看法,对卢少波启发很大,卢少波非常喜欢听他谈这些。温启刚也不客气,既然卢少波爱听,他就将自己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道出来,请卢少波批评。卢少波真诚一笑:“批评不敢当,权当学习。温总啊,我们这些为官的,有时脑子空得很,看似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在会上讲,但都是空话大话,要求别人去做的话,真正遭遇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不怕你笑话,我们是两眼一抹黑啊。”“怎么会呢?”温启刚礼貌地笑笑,为卢少波的坦诚和直率所感动。从领导嘴里听到这些,不容易。领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不懂装懂,什么都懂,什么都要他们说了算。卢少波如此谦虚,如此能把自己的心亮开敞开,让温启刚看到空白的地方,证明他在领导里是个另类。后来接触多了,温启刚更是发现,在他认识或交往的区一级领导干部中,卢少波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一个有头脑、有抱负、有思想,也有作为的地方官,缺点就是不善钻营,别的领导热衷的那些,卢少波一项也热衷不起来。当然,温启刚跟卢少波关系的发展还得益于另一个人——东州市工商联前秘书长、现已调到全国工商联任职的霍筱琪。温启刚有次在饭桌上跟霍筱琪说,他去粤州,结交了一位新朋友,这人非常有特点,于是将他对卢少波的看法说了出来。没想到,霍筱琪听后哈哈大笑。“是他呀,我以为温大老板又认识了多大的领导呢。一个仕途里的寂寞者,一个对现实有点灰心、想改变却很乏力、现在有点悲观也想放弃的人,时代的弃儿。”霍筱琪说。“你认识他?”温启刚当时好不惊讶。“我的师兄啊,大学时代我们的学生会会长,我当时是宣传委员,嘻嘻。”霍筱琪扮了个鬼脸。温启刚差点重重地给霍筱琪一拳:“怎么不早说啊,我还在为怎么跟他深交煞费苦心呢。”
温启刚跟霍筱琪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关系超出了男女之间、官商之间的沟沟坎坎,有时候他们像哥们儿,有时候又像师生,更多的时候是一对无话不谈的益友。霍筱琪告诉了他卢少波的仕途历程,以及许多跟眼下的仕途格格不入的言行。霍筱琪还告诉他,卢少波是她的第一个暗恋对象。可惜呀,人家当时心里没我这个小学妹,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呢。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霍筱琪几次做东,将温启刚跟卢少波拉在一起,他们就有了深度了解的机会。这次来粤州前,温启刚在电话里征求霍筱琪的意见,问能不能跟卢少波见个面,请他助好力奇一臂之力。霍筱琪当下就触电般地高声警告:“温总,你千万别,我师兄最近正有难处呢,心情极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