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人真心剿匪,有人假意销烟(第15/29页)

古立德留下这个土匪,倒不是怜惜他未成年,而是需要一个人回到土匪队伍中,帮古立德传递一个信息。

古立德的这个信息说起来很简单:立即离开匪窝,回家当农民去。只要是现在回家的,以前无论做了什么坏事,一律不予追究。若是现在不走,将来抓住了,格杀勿论,一个不留。

将这件事处理完,年关到了。朝廷到了年关都要封印,也就是放假了,而且这个假期放得很长。但几乎所有官员,都是异地做官,哪怕是很长时间的假,也难得有时间回家,最多就是将家人接来团聚。地方官也封印,可因为地方事务繁杂,一些勤勉的地方官,即使是封印了,也还处理政务。

古立德的家在山西,为官多年来,他和妻子之间聚少离多。哪怕是大儿子成家立业,他也没有回去。像往年一样,时近年关时,他便给妻子写信,让她来和自己团聚。这次,妻子只带了小女儿古静馨,赶到黔阳。

过完春节,传来了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消息,古立德迅速采取行动,在黔阳禁烟。

禁烟的重点是两个地方,一是黔阳县城,一是洪江。黔阳县还有几个镇有烟馆,规模相对都不大。一个县衙其实没几个人,和现在相比,大概也就相当于一个处的人数。这还是将官幕僚加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有官僚的说法,也有幕僚的说法,但事实上,官幕僚是三种不同的官场形态。

官,指的是正印官,也就是主掌大印的。不像现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有印,而在中国古代,印是要由皇帝发的,有印就是官,丢了印也就同时丢了官。因此,在中国古代,印把子非常重要,轻易不会假手于他人持印。同时,上级官可以摘下级的顶戴花翎,却无法夺下级的印。古人在这些事情上面,均讲究仪式感,也就因此神圣。

官以下,还有些公职人员,有品级,有顶戴花翎,却没有印,这些人,就是僚。

比如说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正八品,却没有印,只是僚。县主簿,协助县丞分管钱粮马匹、征税户籍等工作,也是僚,而且是正九品。还有一些僚,比如典史、训导、巡检、盐大使等。

僚之外,还有幕,也称幕府、幕宾、幕友,民间俗称师爷。后代往往将幕和僚连用,称之为幕僚,也让后人误以为幕僚是同一类人。其实,幕和僚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僚入流,有品级,甚至有官服,幕却没有。幕不入流,没有品级,不记入国家公职人员档案,自然也不由吏部考核。幕由官聘任,主要职责相当于今天军队的参谋加文书,属于非正式编制。原则上,幕应该比僚的地位还低,薪酬也低。但是,幕和官的关系紧密,直接参与官的很多事务,特别的幕甚至能左右官,所以,人们将幕排在僚的前面。

清代有一句俗语,叫无幕不成衙。也就是说,清朝没有一个衙门没有师爷,最少的有三五个,最多的甚至有几十个。如果是三个师爷,肯定有一个是总领一切的,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还应该有一个钱谷师爷,一个刑名师爷。也就是说,一个免责粮食财政,另一个负责刑事。

此外,县一级行政机构,还会有一些不在品级的临时聘用人员。

即使这所有人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

这么一点点人手,要在全县范围内禁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立德不得不周密部署。县城的禁烟,自然就由他亲自主掌。洪江是黔阳县最大的镇,交给别人,古立德不放心,便将胡不来派了过去。另外还有两个大一点的镇子,分别派了周永槐和赵廷辉,另外又将自己的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派了过去。

洪江之所以只派了师爷胡不来,而没有派其他行政官员,根本原因是洪江有汛把总署和巡检司。这两个衙门,巡检司属于县官的管辖范围,汛把总署不是。不过,古立德认为,胡不来把和洪江汛把总署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胡不来也向古立德保证,他一定可以将洪江的禁烟工作做好。

胡不来到了洪江,并没有去巡检司,而是直接去了汛把总署。

王顺清不在,杨兴荣接待他。胡不来大大咧咧地坐下来,对杨兴荣说:“杨塘长,派个人去把把总爷叫回来,有要事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