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镖生涯,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涯(第17/19页)
赵廷辉说:“我个人谈点想法。白马镖局在青羊坡遭土匪袭击一事,肯定要上报。一来,白马镖局死伤那么多人,这件事一定不能瞒。第二,忠义镖局忠勇仁义,冒死赴难,可嘉可敬。第三,此次,白马镖局和忠义镖局,对野狼谷的土匪予以重创,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我们理应上奏朝廷,对这种大义予以表彰。”
周永槐插话说:“我赞成。”
赵廷辉继续说:“我建议,立即组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对白马忠义两镖局,予以肯定和慰问,另一个小组,立即组织材料,向上报告。至于这个报告怎么写,我觉得,还是可以讲究一下的。如果直接上报闹土匪的事,上面一定会怪罪下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以报告白马忠义两家镖局的义忠事迹,顺便将土匪的事带出来。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胡不来知道地方官这些搞法,他担心古立德长期在京城当官,不熟悉地方事务,直接上报地方闹土匪的事,既让朝廷震怒,又得罪地方,便在古立德耳边小声说:“这也不失为两全之策。”
古立德知道,自己初来乍到,既不适合迅速站到所有官员的对立面,又不能完全为地方官员所摆布,道:“那你们说说,剿匪的事,怎么办?”
谈到剿匪,大家再一次沉默。
剿匪这种事难办,不是哪一个地方官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
历朝历代,对于军队的控制,都极其严格。
明朝之所以灭亡,来自两方面的打击,一是李自成,一是满清。李自成把明朝灭了,满清又把李自成灭了。几乎所有后来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确实,它是现象,显然不是本质。真正的本质,明朝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李自成和满清只不过是两个弱小的贼,他们不遗余力地盗挖城堡的城墙。城墙的豁口越挖越大,于是,李自成最先冲了进去,占领了这座古堡,只不过李自成立足未稳,满清就冲过来了。
这是所有人都看到的现象,而不是真相。真相是,无论李自成还是满清,只不过是两个小贼,两个小贼若想把城墙挖开两个大洞,需要经年累月,需要明火执仗。而这座古城堡有那么多士兵,他们为什么不杀掉这两个贼?事实是,他们杀不了,他们手里没有兵权,兵权在皇帝那里。皇帝太远,授权下达时,那两个匪已经跑到了别的地方,不在授权范围之内了。
正如古立德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土匪若是跑到洪江来闹事,古立德有权剿匪,王顺清也有责任剿匪,可他们剿不了。土匪有四五百人,而他们手中所有能派上战场的,也不过百人。古立德可以上报宝庆府,王顺清可以上报靖州协,这是他们的直管部门。而宝庆府手里并无兵权,乌孙贾虽然是知府,却调不动一兵一卒。清朝兵制,以镇为军,下设协、标、营、汛。协相当于现在的旅,约有四千人。靖州协完全有足够的实力出兵剿匪。
问题是,协统无权调动一协之兵。别说是协统,一协之兵,就连总督大人都无权调动,必须有兵部的官文。协统能用之兵,大概也就一营左右,还不能成建制地调动,而且需要极其繁复的手续。一营兵才六百多人,去剿灭四五百土匪,谁能有必胜的把握?若不胜,自己的官帽就玩掉了。就算能胜,这场仗需要打多长时间?很可能旷日持久,那么,军费从何而来?
所以,土匪成了地方军政体系的一个脓包,大家都知道它就在那里,但谁都不愿意捅破。捅破了,很多人都要因此丢掉官帽甚至丢掉脑袋。不捅破,它又一直在扩大,总有一天自己会破。所有官员都清楚,只愿自己运气好,在这个脓包自己破掉之前,能够安全离开。
这种场合,胡不来原本没有说话的份,但他有些按捺不住,说:“如果上报,无论怎样处理文案,最终都绕不过剿匪。”
古立德看了胡不来一眼,心里有些不满。你一个师爷,哪有你说话的份?转而一想,这个会开得有点尴尬,胡师爷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便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不来说:“如果要剿匪,只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自然是按正常程序上报,再由兵部下文,由靖州协执行。可是,这样做有两大问题,一,公文往返,需要很长时间。二,靖州协出动,涉及额外的军费开销。这个费用,兵部恐怕不会拨,巡抚大人那里,恐怕也不会出钱。羊毛要出在羊身上,这个钱,估计得县里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