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暗裂(第8/14页)

说话间,我们就发现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呼啦啦路过我们的包间外,走了。副县长和教育局长一看,说正是领导们,马上跑出去。过了一会儿,两个人回来了,说他们喝多了,书记和县长送省市领导去住的酒店了,一时回不来,让给校长打个招呼,失礼了,只能下次补偿。

当时的气氛有点尴尬。我有点不高兴,但想想,还是能理解。省市领导,人家的顶头上司,官大一级压死人,好容易来一趟小地方,地方官员们高度重视也是应该的。管组织的省领导,不要说是到一个小县里,即便是到我们省城的任意一所大学,学校领导一样也会倾巢出动。

我们就怏怏地结束了饭局。跟副县长告别后,我多了一句嘴,问教育局长,今天来的是不是省委常委、组织部某某部长啊。局长笑了,说,哪里啊,省委组织部市干部处的一位副处长,陪他过来的是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两个副处级干部而已。

那一刻,我的心里的自傲自尊,我的价值之塔,简直是土崩瓦解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在省城混成一个名流,一个名牌大学的副校长,一个体制内的副厅级干部,竟然跑到老家,面子抵不上组织部门的副处级干部。

教育局长可能看出了我的脸色不好,连忙解释说,也是特殊情况,今天他们喝多了,本来都要来敬酒的,要不然也不会提议放到同一个饭店接待。他还说,其实基层都是这样的,如果是上级党委政府部门来人,哪怕是科长,县领导都愿意出面。他们也没办法,为了地方发展,越来越务实,非常对不起,代表他们向您致歉,绝对不是有心,这车实在是撞得不好。

这件事还是在我们老家那一带传开了,而且越传越歪。最后的版本变成:书记县长请省里的副处长和市里的科长吃饭,顺便请回乡的大学校长、大学者吃饭,弄到一桌,省里的副处长被安排到书记右手的主宾位置,市里的科长被安排到书记左手副宾,大学校长被安排到第三嘉宾位置,坐在了县长身边。宴会开始后,书记、县长、副书记、常委、副县长竞相给副处长和科长敬酒,酒喝到第二瓶,还没有轮到给校长敬酒。校长不高兴,中途拂袖而去。

这些八卦传来传去,从家乡传到了省城,传到我的耳朵,更加走形,更加变态,让我颜面尽失。我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在家乡搞养殖,发了一点小财,据说可以经常请到县里的领导吃饭,居然发信息劝我,不要跟家乡领导把关系搞僵,没有面子,甚至波及同学圈,对大家都不好。

我的肺简直都气炸了。

这件事,才真正导致我的内心巨变,导致我的人生第一次分水岭。我自认为我顿悟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这就是世界之最的官本位文化,覆盖到每一个角落。虚名轻如鸿毛,知识不能增加你在人心目中的分量,有时候,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力,想在社会上搬弄这个空架子,只能自取其辱。我这么多年的奋斗与功名,原来就是搭了一个巨大的空架子,经不起别人轻轻一推。我开始苦思冥想,我甚至后悔当初不该为了虚长一级,回到高校,应该留在团省委发展,留在省级机关从政。

从那件事情后,我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后来的两年,我几乎都没有心思做任何学问,工作的重心,也开始向经营仕途倾斜,而不是在学校围墙内死干活儿。我才40多岁,已经拥有好几年副厅资历了,我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能尽快解决正厅,并把自己的屁股落到省级机关或者地方大市的领导岗位上。

我内心的伤口,迅速开裂,一个小人从灵魂里钻出,迅速茁壮。

但是,我的苦心经营,只成就了一半美梦:没有几年,我得到了正厅的位置,但没有出得去,还是落实在围墙内,走上了学校党委书记的岗位。

3

省委来学校宣布我任职时,我写了一个很长的对党、对学校效忠履职的书面报告,在全校干部大会上慷慨演讲。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我内心的真诚与感恩,是打了折扣的。我已经看透了所谓正厅副厅,我在乎的是赋予这个位置的权力有多大,权力有多少。所以,在我任职书记的几年里,我变得非常老辣。我观察了几个月,进行了一场大的人事改革,以此名义干掉了一批卖老资格或者书生气太重的干部,换上一批对我逢迎的干将。然后我就开始布局各项事业。我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为我带来名利双收的事情,能不干就不干;能为我带来名而无实利的事,放权给别人去干;能为我带来利的事,积极支持并参与干;能为我带来名利双收的事,我举全校之力,真抓实干。由于干了不少实事,客观上学校也收益了,在我主持下发展态势良好,而我本人更是获得了很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