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4/10页)

送到候机厅,检票时间也快到了。在入口处,毕云天回头拉了拉何卫国的手,说:“这次你帮了大忙,也花费了你的大钱,我记在心里。以后临紫的开发项目任你挑,我还会给你最优惠的条件。”何卫国说:“毕市长您别说这样的话,我这算什么?海叔过去给了我那么多的扶持,我还一直未有过回报呢。你是海叔的人,以后你用得着我的地方,只一个电话就行。”

回到北京后,毕云天便不再过问项目的事,第二天就夹着包进了课堂。还没坐稳,又过来一个人,原来是谢社长。毕云天赶忙往里一移,让谢社长跟自己坐在了一起。谢社长轻声说:“几时回来的?”毕云天说:“就昨天。给您带了一件小礼品,等会儿交给您。”

上完课回到宿舍,毕云天拿出两盒鹿茸片,交给谢社长,笑着说:“这是我们老家一家鹿场生产的,货真价实,你拿回去跟鸡一起蒸了吃,保你金枪不倒。”谢社长说:“还有这么神的?那我可要试试。”说着拿起鹿茸片反复瞧了瞧,就见角上还贴了铅印的合格证,并明码标着500元一盒。

“蛮便宜的嘛。那年我去黑龙江开会,买了一盒类似的鹿茸片,标价1500,砍了半天价才砍到1200。”谢社长说着,就要去身上掏钱。毕云天忙拦住他说:“我也是人家鹿场里送的,一分钱没花,收你的钱,我心里好受吗?”谢社长说:“你这么客气,那我就笑纳了。”毕云天说:“我还给那个宗教授也带了两盒。并按你的指点,弄了一只古灯,你看什么时候给我引荐引荐?”谢社长说:“这没问题,今天我就跟他约,约好了通知你。”

过了两天,谢社长在教室里对毕云天说:“就是今天晚上了。”毕云天说:“难得老兄这么上心。”谢社长说:“要不要通知你那位小老乡一声?”毕云天想了想说:“这次免了吧,我想还会有机会的。”

晚上,毕云天提着装了蜡灯的包,按谢社长说的路线,打的先去了他家,然后两人敲开了宗教授的家门。谢社长对宗教授介绍说:“这就是我给您老多次说过的毕市长,他也是一个古灯爱好者,有古灯要请您老甄别。”毕云天双手握住宗教授,谦虚地说:“学生仅仅是个爱好者,平时工作太忙太杂,虽然有些收藏,也没什么研究,今天特来向老师请教。”

在宗教授有限的想象里,地方上的官员都是一些五大三粗,面目可憎的官僚,要文化没文化,要品位没品位,只知男盗女娼,鱼肉百姓,跟过去的寨王老子没什么区别。不想这位毕市长竟然面相周正,谈吐谦恭,一见就是有些文化的样子,心下便有了三分喜欢。于是忙说:“我也是业余爱好,请教是不敢当的。”

毕云天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包打开,先拿出两盒鹿茸片,双手递给宗教授说:“这是我们老家山区的土特产,不成敬意,请老师不要嫌弃。”谢社长也在一旁说:“这可是大补之品,尤其对像您这样的大艺术家,更有用场。”宗教授也不好推辞,只得收下。说:“何必这么客气?”

聊得融洽了,毕云天才从包里拿出那只蜡灯,放到桌上,请宗教授指点。宗教授的一双眼睛陡地就亮了,低下头去左瞧瞧,右瞄瞄。还嫌不过瘾,大声叫夫人拿过老花镜,架到鼻梁上,再举起蜡灯,拿到灯下细品。一只尖鼻子都触到了蜡灯上,如其说是在欣赏,还不如说是嗅闻,仿佛蜡灯上有一股什么迷人的香味似的。

闻够了,也嗅够了,宗教授才把蜡灯放回到桌上,点着头说:“真品真品。照我说,至迟也出自南宋时期,真是稀世珍宝啊。”

宗教授感叹了一阵,然后带二人去看他收藏的古灯。

一进收藏室,除了窗户那一面墙,其余三面墙上的书架上都是一只只古灯,高的,矮的,正的,斜的,方的,圆的,空的,实的,应有尽有,一时看得毕云天和谢社长眼花缭乱。宗教授将部分古灯作了介绍和说明,说到得意处,真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愧是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