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绘画对抗恐怖:夏洛特·萨洛蒙(第10/14页)

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内容看似可以,但其实永远也无法真正介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今天,“创伤”一词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使对象陷入沉默的状态,但我们的疑问是,从何时开始,“声音”成为一种可被剥夺的事物?在《人生?如戏?》里,破败却被尝试修复的,是人自己的歌声。通过绘画的方式,声音得以被投入最深刻的地方,从而更方便找到自己。萨洛蒙指引我们寻找一条重新审视战争的路径,可以将清晰可辨的声音碎片,连贯成一段音响。她希望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纸上歌剧”证明她自己以及其他人围绕自由所进行的抗争。譬如在准备从德国逃亡到当时相对安全的法国时,这一系列画作开篇部分的标题,引导我们“场景1“与“场景2“的序曲应当被重复“聆听”。当她的外祖母威胁要自杀时,萨洛蒙为她演奏了《欢乐颂》(Odeto Joy)的曲调,伴以人们翩翩起舞的背景。尽管这对外祖母的自杀于事无补,但萨洛蒙配乐的用意,与达博罗恩的顿悟以及他的战争紧密相连——这也是她自己的战争。他所期待的治疗方式,同样也是她所盼望实现的。这种彼此的认同很容易被他们之间的引人侧目的爱情故事所掩盖,但同时也形象化地给了她介入他的经验与苦难的权力。在一组被从最终版本中删除、充满幻觉的画作里,萨洛蒙描绘了自己彻夜通读达博罗恩手稿的情景,而背景则是那些士兵的亡灵充斥在她所在的空间之中。其中一个更是从黑暗中伸出手,努力攀上她的椅背,从而形成一种超现实的联系,过去与当时的勾连。菲尔斯蒂娜认为,这好像是“她置身在前线,拥有了早生三年的生命体验”(萨洛蒙生于1917年,沃夫森1914年在部队服役,经历了“一战”),或者她用来排解“二战”带来的痛苦的方式,就是努力介入另一场战争的时空。于是萨洛蒙并不是仅仅向我们呈现了她自己的深刻记忆,而是同时拷问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卢森堡也将同意,纳粹的萌芽在“一战”时就已经生发。我们尚且无法知晓,她在1918年宣布的“走向尽头”,是否就是指犹太人作为替罪羊的命运。

自杀的诅咒对于萨洛蒙的家族而言,显然是沉重而沉默的负担。它同样深植于萨洛蒙的内心,但也驱使她无所畏惧地(这并不是个准确的词)介入了这一领域。让我们回头看看沃夫森对萨洛蒙《死神与少女》的评价:“通过女孩极富感染力的表情,我觉得死亡并没有对她造成通常意义的威胁……这或许也是死神为何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温柔、亲切,几乎被打败了。”

“作者尝试要逃离她自己的命运。”我们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这种气息,而在伦理和美学的层面上,这种努力,是值得人们以之为信仰的。在每个阶段,萨洛蒙都在试图打破界限,无论是在自己与他者、公共与私人领域,还是两次大战之间。她的表达也往往如入无人之境。历史分析将会证实,她的思想中,早早地就将“二战”视作“一战”的结果,或是一次重复,而非当时纳粹分子极力鼓吹的“救赎”。我们如何去确定这一切呢?一具超越本身的躯体或许就很具说服力。当萨洛蒙的母亲——外祖母的小女儿自杀身亡后,“悲痛迅速传遍她(外祖母)的身体。这超出了她个人的痛苦范畴,是整个世界的痛苦。”通过绘画,她将自己的身体缩写成一个暗色的污点,而她母亲的姐姐,两姐妹中率先自杀的弗兰齐斯卡(Franziska)在先前的画面里,四肢伸展地躺在地上,面孔看起来好似覆盖了整个地球。在治愈这个世界以前,没有人能够治好沃夫森。类似地,米尔纳称颜色表达上的障碍,就好似对无尽的痛苦产生的阻力。她写道,“稍后人们就会清楚,投射到颜色之中的经验,作为一种危险的前兆,往往是与对恐惧的信仰相关联的。它最终会成为一种无尽的折磨,投入到痛苦之海。”这恐惧是合法的,毕竟信仰之于世界,大抵上都是种模糊不清的赋予,而任何将其明晰化的尝试,都会使信仰者陷于疯狂。

再一次的深刻关联表明,对于世人而言,道德、美学和政治任务,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冷漠始终是最大的威胁,它将在人们的灵魂最深处,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作为《浮士德博士》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托马斯·曼用了“塞雷奴斯·蔡特布罗姆博士”(Dr.Serenus Zeitblom)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字(对应的是平静的花,“sereneflower”),这个人物也是个时常被忽略的关键。莱韦屈恩的导师往往将音乐看作是对每个人在世间行走的报偿。战争机器对人类价值的摧毁,可以通过它对每一个人的践踏、对自我价值的粉碎,以及“发觉一种对他人的苦难与死亡常见的漠不关心已深植入人们内心”来衡量。这使得人间的恐怖,令地狱中的魔鬼十分着迷。他津津有味地注视这一切,在虚构的叙事里指出自己的出场,而嘲讽和无尽的痛苦则是他的盟友。在蔡特布罗姆身上,“承认”是一种道德优势。它使得战败的民族“得以在智识层面从头开始”。简而言之,当他们与这种破坏愈加熟悉,他们就越想了解,这一切为何,以及是怎样发生的。当然“他们”并不包括所有人。托马斯·曼同样描述了那些将战后民主的前景称作“糟糕的笑话”的德国人(自由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为它不得不时常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