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D(第7/13页)

得过且过,过了作数,他想,可现在快乐已经消失,伤感再度回来,这种伤感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是为某种没有完全忘怀的背叛所付出的代价。他点燃一支烟——过去,还是个孩子时,他常常假装抽烟,而如今他再也不用假装了——又叫了一扎啤 酒。

米尔特把酒递给他,并对他说:“你得吃点东西垫垫胃,彼得。”

于是彼得又点了一盘煎扇贝,在接着喝另外两扎啤酒时,还蘸着调味酱吃了几个扇贝。后来他晃悠到另一家以前不常去的酒吧,但在去那儿之前,他给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琼西打了个电话。可琼西和卡拉这天晚上正好难得外出,接电话的是保姆,问他要不要留个口 信。

彼得正想说不要,话到嘴边又改变了主意:“就说彼得打过电话了。告诉他彼得说SSDD。”

“S……S……D……D……”她一边记一边说,“他会明白——”

“哦,是的,”彼得回答,“他会明白 的。”

半夜时,他醉醺醺地待在新罕布什尔一家不知道是叫马蒂拉德还是拉蒂马德的酒馆里,对一位跟他一样醉醺醺的小妞说,他曾经真的相信自己会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人。那小妞虽然一边点头一边说是呀是呀,可他心里清楚,她满心想的是在酒馆关门之前能让他再为她买一份咖啡白兰地。这也没什么。没关系。他明天早晨起床后会头痛,可还是会去上班,也许能卖掉一辆车,也许不能,但不管怎样,生活还是会继续。也许他会卖掉那辆暗红色的雷鸟,再见吧,宝贝。生活曾经很不一样,但现在总是老一套。他想他可以接受。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SSDD,所以其他一切都去他妈的吧。你长大了,成了一个男人,对一些不那么称心如意的事情你得适应;你发现梦想机器上已经贴有一个“出了故障”的大牌 子。

等到十一月,他就会与朋友们一起去打猎,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事情……不仅如此,也许待会儿回到车上时,还能与这位醉醺醺的小妞痛痛快快地乐一乐呢。不断地期待是医治头痛的良 药。

梦想只属于孩 子。

1998年:亨利接诊一位大胖子病人

房间里光线昏暗。亨利每次接待病人时,都把房间布置成这样。他饶有兴致地发现,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他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本身就很阴暗。他接待的主要是神经病患者(森林里到处都是这种人,他有一次对琼西这么说,当时他们正在——哈哈——森林里),根据他毫无科学依据的猜想,他们的问题是一道屏障,将他们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病情加重,他们的内心也愈来愈暗。多数时候,他对病人既怀有同情,又保持着距离。有时也可怜他们。还有极少数病人则让他失去了耐心。巴利·纽曼就是这种 人。

所有的病人第一次踏进亨利的诊室时,都面临着一种选择,不过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进来后,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光线虽然昏暗却很舒适的房间。房间的左边是一座壁炉,里面有一段永远烧不完的木头(其实是仿桦木的钢材),下面有四个安装得很巧妙的煤气喷嘴。壁炉旁边有一张高背椅,亨利总是坐在这里,头顶上方是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那是梵高《金盏花》的复制品。(亨利有时对同行说,每位精神病医生的诊疗室里,都应该起码有一幅梵高的作品。)房间的另一端有一把摇椅和一张沙发。亨利总是满怀兴趣地留心新来的病人会如何选择。当然,他从事这一行已经很久了,所以知道,病人的第一次选择常常也是他(她)的每一次选择。曾经有人就此写过一篇论文。亨利知道有这样一篇论文,但想不起论文具体的观点了。不过话说回来,他发现自己近来对论文、杂志、学术研讨会等不那么关注了。那些东西曾经很重要,但现在情况变了。他睡得少了,吃得少了,也笑得少了。那种暗影——那种屏障——也进入了他自己的生活,而他发现自己并不排斥。它不会对他怒目而视。

巴利·纽曼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沙发,亨利从来就不相信这种选择与巴利的心理状态有关,他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对巴利而言,沙发只不过是更舒服而已,尽管五十分钟的谈话结束后,巴利起身时,亨利有时不得不拉他一把。巴利·纽曼身高五点七英尺,体重四百二十磅。所以他对沙发情有独 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