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府衙内陷入迷局(第5/8页)

夏乾听完,二话不说,立刻出门去,并未搭理在身后呼喊的小泽。

他想起来了,易厢泉昨日交代的那句话:子时城西三街桂树。

月亮越发明亮,明晃晃地照着街道,照亮了庸城的一簇簇余烟。在混乱的街道上,夏乾匆匆走向城西三街,他要找到那棵桂树。

他明明知道易厢泉昏迷在医馆,明明知道易厢泉根本不会在树下等他。但这时候,所有的守卫都在忙碌,只有夏乾一个人坚持完成了易厢泉的嘱托。

他知道,要想扭转乾坤,唯有相信易厢泉。

白露将至,夏暑已散,而庸城的天气依然多变,不变的是一日日的凉。朗朗皎月高悬,庸城慢慢刮起了风。

夏乾冒着风,觉得脑中的疑雾一点点被风吹尽。他一边思考着,一边走向西三街。途中,却路过了一个地方。

这里是一个库房,门口站着一名守卫。

门口全是泥土,门被生生炸开了。

夏乾虽急,但仍然觉得此事可疑:“怎么回事?”

“失窃了,门被炸开了。”守卫认识他,索性讲了实话。

“丢了什么?”

“盐。”

夏乾惊讶道:“盐?这库房是放盐的?”

“除了盐还有别的东西,”守卫垂下头去,“灯油也被人换过了。赵大人方才追去西街的时候路过此地,把一切都弄清楚了。今天清晨换灯的灯油是从这里取出的。新的灯油有股淡淡的香味。”

夏乾慢慢明白了。

他赶紧继续赶路,心中却越发觉得可怕。他需要把思路再整理一下。

伴着狂风,夏乾很快便走到了西三街。桂花树很美,今夜多风无云,空中有着很美的月亮,它泛着柔和的光,把桂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这个满城烟火、守卫尽散的夜晚,似乎只有这棵树是安静的。

狂风吹尽,树叶纷落,一切在月光的洗礼下变得透明。

在易厢泉的提示下,夏乾明白了青衣奇盗的诡计。

易厢泉显然是明白的,他听小泽说了庸城府衙的事,迅速做出判断,在浑身麻痹时却依然努力盯着《项羽本纪》。

这就是易厢泉的提示。

野史记载,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在霸王被困垓下时以蜜汁书写“霸王死于此”,遂招致蚂蚁。蚂蚁嗜糖,于是围成了字形。项羽不知,又过度迷信,自以为天真要亡己,军心涣散回天乏术,不久失败,自刎乌江。

古人今人都逃不过心理的暗示。纵使历史的教训数不胜数,也依然难以走出逻辑的怪圈。蚂蚁嗜糖不过是自然现象,项羽信天,见此征兆必以为天要责罚。

此事与今日的事件过于相像。

青衣奇盗正是利用这一点。

犀骨筷被糖水浸过,而蚂蚁嗜糖。于是青衣奇盗放蚂蚁来辨认,最后由猫从守卫中把犀骨筷带出来——如此理论,天衣无缝。

项羽迷信上天征兆,而庸城府的所有守卫呢?办案之人往往“迷信”于自然规律。青衣奇盗在庸城府的偷窃,根本是个骗局。

犀骨筷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东西,保存千年,是否被糖水长年浸泡也未可知。就算真的被糖水浸泡过,放了这么久,又能残存多少甜味?蚂蚁纵然嗜糖,当亿万蚂蚁布满万根犀骨筷,肉眼所见,真正的犀骨筷与赝品所沾蚂蚁数目的差别,根本就不会太大。

那只猫是如何快速辨认出真品的?

不能辨别。那只酷似吹雪的白猫叼走的根本就不是真品。

这种盗窃方法闻所未闻,一切又发生得如此之快。蚂蚁嗜糖本是自然规律,猫的出现,对于误导守卫的思维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守卫先有了蚂蚁嗜糖的概念,潜意识就会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认为自己的猜想“青衣奇盗就是利用蚂蚁嗜糖辨认出了真品”是正确的。

于是事情继续下去,就演变成了几十人拼命出城追赶那只猫的闹剧。

青衣奇盗这一招非常冒险,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极易让人走入误区。官员和守卫在府衙忙了好几日,今天又在院子里连站了好几个时辰,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经紧绷,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人阵脚大乱。此事和用兵打仗又完全不同。守卫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儿,不知道他会做些什么。当戌时来临,一件又一件意外发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又太短,而且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