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者“复活”(第4/5页)

张剑锋和陆雨林将车停在路边,他们下了车,来到几个卖古董的摊前。

他们先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的摊前。摊主在地上铺着一块红布,上面摆着几尊铜佛、两个瓷坛,还有个陶制的小房子和陶人。在一个盒里还有一堆铜钱。此外,还有几个旧算盘,几个造型不一的老砚盘。

张剑锋看见那陶房子带有点儿绿色,而那个陶人却是灰色的,像过去人们使用的青泥盆的颜色。从颜色和品相上看,这两件物品很古旧。张剑锋随即问摊主:“师傅,这个陶房子是哪个年代的?”

摊主看了张剑锋一眼后说:“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只管卖。”

“这件物品多少钱?”

“三百元。”

“这个陶人是哪个年代的,多少钱?”张剑锋又问。

“我说,不知是哪个年代的,只管卖,一百元。”

张剑锋笑了,“这是一个糊涂卖主,什么也不知道。”

他们又来到另外一个古董摊前,这名中年男子将报纸铺在地上,上面摆有瓷碗、壶、花瓶、铜人,还有多种玉件。张剑锋指着那个淡绿色的碗问摊主:“师傅,这个碗是哪个年代的?”

“这个碗和壶全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你看它们底部的铭号,写得清清楚楚。那对花瓶是民国早期的。”摊主看着张剑锋说。

“各要多少钱?”

“不贵,碗八百元,壶五百元,花瓶给三百元就卖了。”

“这些玉件呢?”

“也便宜。这是汉代的玉片,这是宋代的玉佩,这是民国的玉镯。你看这件,虽是现代产品,但那可是正宗的新疆和田玉呀。这件是玛瑙的佛珠,这串是琥珀的串珠。”

“这块和田玉得多少钱?”

“三千元,不贵。你看那品相质地,透亮白,没有一点儿杂质呀。”

张剑锋看看后便离开了。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走到张剑锋跟前说:“那个人真能吹,什么汉代的宋代的清代的,全是现代仿品。只有那块和田玉是真的,不过要价太高。”

张剑锋看了一下这个人,便停下脚步说:“看来师傅是收藏古董的行家?”

“谈不上,没事时来看看热闹。”

“你也爱好收藏?”

“搞点儿小收藏。怎么,你们也是搞收藏的?”

“刚入门,还什么也不懂呢。”

“先不要急,多看看,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摊位对比一下。在看实物的时候,要多看些资料。贵重的物品要找内行人帮助鉴定一下,这样才不至于吃亏。”

张剑锋点着头,随后又问道:“师傅贵姓?”

“姓陈。”

“哪退休的?”

“在东山文化馆干了半辈子,最早没成立文管所时,兼管过文物。”

“你是陈馆长?我和你儿子陈振勇熟悉,刚才我们还去了他开的古玩店。”

老人仔细地看着张剑锋,然后说:“我看你有些面熟,你上过电视。对了,想起来了,你不是公安局那个破了大案的队长吗?”

“想不到大叔将我认出来了。”张剑锋笑了。

老人也笑了。

“我看出来了,你们不是收藏什么古董,一定是有什么事到这里调查来了,是不是博物馆文物被盗了?”老人很机智。

“不瞒你说,不是博物馆被盗,是杨树园子有一座古墓被盗了,现在还不知道里边丢失了什么,我们正在找线索。”

“竟然有这样的事?那里的古墓我去过,是辽代早期的墓呀。太可惜了。”

“陈馆长,你常来这个地摊吗?”

“双休日时来得多些,平时上午散步时会经过这里。”

“你是否发现近日有新出现的出土文物?”

“这个我没有发现。”

“据说在东山常有人下乡收购古董。”

“我听说过,双休日有时到这里摆摊的老黄就常下乡收购古董。不过这个人很正派,没出过问题。”

“他叫黄什么?”

“不知道他的名字,人们都叫他老黄,原是第四农机厂下岗的干部。”

这让张剑锋和陆雨林想到黄云奎。

“大叔,这里摆摊的人你都认识吗?”

“有几个认识的,其余的只是混个脸熟,一直不知他们的姓氏。不过,现在在这里摆摊的,都是固定的人员,到双休日还会有几十人或上百人来,不但摆古董的多了,还有卖书的、卖花鸟鱼虫的等,非常热闹。有时间你可以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