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34/40页)
[15]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弃京师潜逃。在马嵬驿发生兵变,唐玄宗被迫杀杨贵妃,又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安抚军民。之后,唐玄宗继续西逃,李亨为百姓挽留,遂与唐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后唐肃宗收复长安,迎回唐玄宗,但唐玄宗仍只以太上皇身份居于深宫,形同软禁,再无昔日权势,最终郁郁死去。
[16] 明朝还有个“蟋蟀天子”,即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听说苏州的蟋蟀特别好,特意命苏州采办,搞得苏州百姓鸡犬不宁。当时有歌谣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
[17] 此段细节参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
[18] 清豫王多铎占领南京后,特意发布过公告:“剃头一事,本国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然一月后,事情便起了变化,盖因为汉人降臣孙之獬的一纸奏疏。孙之獬为明天启年间进士,清军入关时,他带头剃发迎降,清人授其礼部侍郎。当时天下未定,清廷允许明朝降臣上朝时仍着明朝衣冠,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孙之獬入朝时,欲入满班,满人因其为汉人,不受。孙之獬大窘,不得已回归汉班时,汉人恨他主动剃发,过于逢迎求宠,不予接纳。孙之獬恼羞成怒,遂上奏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顺治皇帝当时年仅七岁,朝政大事全裁于摄政王多尔衮之手。早在入关前,满人大学士希福曾以辽、金、元三朝史料警示多尔衮,要防止上层“汉化”,孙之獬这封奏疏,适时挑起了多尔衮的警觉之心,于是下“剃发令”,想先从形式上消除“汉化”的潜在危险。时人均认为孙之獬是“剃发令”的罪魁祸首,“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后孙之獬被罢职为民,遣还老家山东淄川,恰好赶上谢迁起义。谢迁攻入淄川城后,愤怒的民众将孙之獬全家百口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孙之獬本人则被五花大绑,五毒备下,头皮上被戮满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行刑十数日后,才把他的一张臭嘴用大针密密缝起,肢解碎割而死。但没有人同情孙氏之遭遇,就连投降仕清的汉人大臣也幸灾乐祸地道:“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
[19]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在内地一级行政区划设十五省(后陆续有所增加),二级区划设府、直隶州、直隶厅,三级区划为散州、散厅、县。巡抚为省之最高长官,既主管行政,又领监察职司,“掌考察布(布政使)、按(按察使)诸道,及府、州、县官吏之称职不称职者,以举劾而黜陟之”。省之上,还设有八大总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但不为实际行政区划单位,是中央的派出机构。除八大总督外,另设有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专职督办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二,一为江南河道总督,驻江苏江浦(今江苏淮阴),简称南河总督;一为山东河南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简称东河总督。还设有直隶河道总督,由直隶总督兼任。
[20] 两江总督驻江宁,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初为江南、江西、河南总督,后改为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最早以“江南江西总督”上任,后改称“江南总督”,康熙四年(1665年)改称“两江总督”。为避免混淆,本书一律称“两江总督”。
[21] 郑功成兵败后不久,顺治皇帝驾崩,康熙皇帝幼年即位,钱谦益认为这是大好机会,又有所行动。据说他曾通过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其人事迹见“金圣叹哭庙案”一节)联络清平西王吴三桂,劝其举兵反正。然事情未成,吴三桂更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亲自绞杀了永历皇帝。钱谦益所倚重的郑成功亦在同年病死,自此,钱谦益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