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33/40页)

[9] 吴琪:又作吴淇,字蕊仙,又字莺期,号佛眉,又号上莲道人。幼聪慧,五岁过目成诵。工诗词,善属文,尤精绘事,其画作深得世人称赏。成人后,嫁复社名士管勋(其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明亡后,管勋抗清而死,吴琪无所依靠,遂投奔丈夫生前好友冒襄。彼时正逢冒襄失去董小宛,二人于同病相怜中产生了真挚感情。然吴琪厌恶冒襄浪荡风流,宠妾众多,终不能接受与他在一起,最后削发为尼。冒襄为其筑庵,名“别离庙”。吴琪死后,冒襄只身前往凭吊,并有题词刻石庙中:“别离庙,春禽叫,不见当日如花人,但见今日花含笑。春花有时落复开,玉颜一去难复来。只今荒烟蔓草最深处,愁云犹望姑苏台。”

[10] 所谓“大利”,即指金银珠宝等财物。吴三桂提出此节,盖因其常年在辽东与满清作战,熟知满清习俗。满清当时虽然骁勇善战,依旧是部落制,靠掠夺战利品为生。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满清贵族一直认为,与其占领中原,不如将之作为劫掠之地。此处亦可以看出吴三桂最初的打算,是以明朝救世主身份出现,想借满清兵力驱逐李自成,重新恢复大明江山秩序,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但后来局势发展超出了吴三桂的判断,满清竟有入主中原之心。限于篇幅,本书对此节不多作叙述。

[11] 后人多认为,如无陈圆圆,吴三桂得父亲吴襄书信,必然与李自成合,而无乞师清廷的举动,清军也不能长驱入关,中原战乱还不知鹿死谁手,清人统治中国,也许不能成功,那么,之后三百年的历史便要重写。所以后人认为导清入关者其实是陈圆圆,因为某个奇特的历史机遇,令她在明末的政治风云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吴伟业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会试第一、殿试第二。且因尚未成婚,崇祯皇帝特赐他归里娶亲,是以荣耀一时,其人具体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吴伟业时在家中,闻讯后欲自缢,幸为家人所觉。满清入主中原后,因吴伟业名气很大,多次主动招揽。复社名士侯方域曾与吴伟业相约终隐,但侯方域终究还是参加满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引来无穷无尽的非议和诽谤,失去了士大夫最重要的名节。他以自身经历力劝吴伟业千万不要仕清,但吴伟业性格软弱,最终屈服于当权者压力,出仕清廷。后江南名士在虎丘举行大会,会议由吴伟业主持。大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忽有少年投函吴伟业,信上写着一首诗:“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极尽嘲讽之能事。吴伟业读信后,立即起身,但默然无语。

[13] 后来满清平定西南,全靠明降将之力,因而事定之后,满清难以直接统治,于是封尚可喜于广东,耿仲明之子继茂于福建,吴三桂于云南,是为著名的“三藩”。

[14] 祁彪佳出身仕宦,为藏书家祁承之子。祁氏“澹生堂”藏书名满江左,祁彪佳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藏书,筑“旷园”,园林极盛,藏书娱乐其中。后又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书楼“八求楼”,藏书三万余卷,以收藏戏曲文献为特色。祁彪佳妻子即为明末著名才女商景兰(明吏部尚书商周祚长女)。祁彪佳生而英特,丰姿绝人,商景兰才貌兼备(其妹商景徽亦是大才女,且有国色,是著名的大美人),能诗善画,夫妇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时人喻为“金童玉女”。南明时,祁彪佳任苏松总督,清军攻下南京后,投水自尽,以身殉国。商景兰经历了故国沦丧及爱人死别的巨大伤痛,遂将感情诉诸笔端,有“千里河山一望中,无端烟霭幕长空”“独倚栏杆何所怨,乾坤望处总悠悠”“晓来无意整红妆,独倚危楼望故乡”等句,内中所流露出的苍凉之感与故国情怀令人动容。祁彪佳女、媳均能诗善文,在商景兰的带领下,形成盛极一时的祁门女性文学创作群体,声名远扬,不仅为当时男性诗人所激赏,且“负诗名数十年”的黄媛介(吴伟业诗友、柳如是挚友,曾为复社领袖张溥主动追求。其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等闺秀才女也纷纷慕名造访,吟诗唱和,引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