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9/26页)
学政虽然只是教育官员,却是二品大员,且多是翰林出身,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不属于地方官员体系,类似钦差,地位尊崇。张鹏翮清名甚重,更为时人推崇,韩菼遂亲自相送。
曹寅正待陪出门去,笔帖式张问政匆匆过来,低声禀报道:“有贵客到访,正在楝亭书斋相候。”
张问政负责处理江宁织造署公务,既是他赶来相请,这贵客必不是曹寅平日相交的文士,而是官场上的人物。曹寅微一沉吟,便招手叫过曹湛,道:“你先代我陪韩学士送张、顾二位出去,再留在西园好好招呼贵客。”
曹湛躬身应了,自引诸人出去。
送走张鹏翮、顾嗣立二人,折返回西园时,韩菼忍不住问道:“今日宴会,何以请了民间织锦业的头面人物,却不见江宁织造的各位堂主及管事?”
曹湛料不到堂堂内阁学士竟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先是一怔,随即恭恭敬敬地道:“江宁织造各位堂主及管事只是奉旨办差,吃的是皇粮,是不用上台面的。但邵鸣、王楷如这些人则不同,他们掌控着民间织锦业,金陵城中一多半民众均仰之存活,江宁一方经济也全赖于此。”
江宁织造只负责宫廷锦缎贡奉,但江宁所产云锦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丝织艺术品,清初诗人吴伟业曾称赞云锦道:“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云锦色彩艳丽,风格典雅,兼之织物质地繁密,粗放饱满,不易浸灰,不损光泽,特别适合西北风沙地带,尤为蒙古人及西藏人钟爱。蒙藏贵族无不对其趋之若鹜,王公蟒袍、宫妃礼服等均必须由云锦制作。除了用于服饰外,云锦还被制作成坐垫、伞盖、帷幔等,用途极其广泛。
入清之后,因为种种政治原因,江宁经济一片凋敝,完全陷入停顿状态,而近年来大见复苏之势,便是因为民间织锦业的兴起——
城中机户[47] 虽只有几百家,织机亦不足千台,然附庸于织锦业者,有丝经行、染坊,枋店、梭子店、筘子店、范子行、拽花行、边线行、纸坊、金线行等,相关从业人员多达十余万人,时称聚宝门[48] 东西、秦淮河两岸,十室九家与织锦业同呼吸、共命运,以至有“金陵月色虽依旧,只闻织锦机杼声”的说法。像邵鸣之类的大商人,在北京、江宁、张家口均设有缎号,专门经营云锦生意,通常是购买上好云锦,再成批贩卖往西北地区。
韩菼寓居金陵的时间已不算短,亦知江宁从根本上说仍是一座消费型城市,支柱产业只有丝织业,近年经济复苏,亦全靠民间织锦独领风骚,料想王楷如、邵鸣等人均是有能力影响一方经济的重要人物,是以才会被曹寅器重。
他思忖片刻,又问道:“机房殿行头,老夫倒是听人提过,等于是民间机户公选出来的头目,算是行业首领,但那邵鸣不就是个贩售云锦的大商人吗,何以称为账房?”
曹湛笑道:“账房是民间俗称,本名原叫号家。”见韩菼困惑依旧,又进一步解释道:“以往民间织锦经营模式,是机户生产出云锦,商人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卖出。而今却有了变化,像邵鸣这类大商人,凭借手中雄厚的资本,事先控制了许多机户,这些机户生产出云锦后,只能交给邵鸣,不能再卖给别人。这类的商人,便称为账房。”
账房又有本帮与客帮之分:本帮是给机户提供丝经和样品,令机户加工,按成品结账,称为“放料”;客帮则是预先向机户放贷银两,订有合约,按期收货,称为“放银庄”。
韩菼听了曹湛一番解释,这才会意过来,笑道:“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容小觑,织锦一业,竟有这么多门道。”
曹湛闻言也笑了,告道:“王楷如就不必说了,他是祖传手艺,而今更是江宁城中最厉害的挑花匠[49] ,江宁织造署有一些高难贡品,如妆花[50] 描金缎、金宝地[51] 等,都得请他出马帮忙。再说邵鸣,他也不独是因为有钱才被织造大人看重,其人很有些来历,就连当今圣上都知道他的名字呢。”
原来邵鸣常年奔波于边地,与诸多蒙古王公贵族交好,还与一位蒙古贝勒拜把子结为了兄弟。清廷素来推行“满蒙一家”的政策,世代联姻,康熙皇帝祖母孝庄太后便是蒙古人。某次,康熙招待某位进京的蒙古王公时,从其口中听到了邵鸣的名字,便牢牢记在了心里,到曹寅赴任江宁织造时,更是专门交代他要与邵鸣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