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25/26页)

[51] 金宝地是云锦中最高贵华丽的丝织品,属于妆花中的一种,即以珍贵的圆金线(捻金线)为地纬与地经,交织织成织物的金地,再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的花纹,并用扁金线织制大片锦纹衬托其间。因地子用料珍贵,全为金线,故而得名。它充分运用了不同光泽的金线特点,织品金彩交辉,极为富丽堂皇,是妆花中的代表品种。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乾隆“折枝玫瑰花金宝地锦”,有兴趣的读者可前去观赏。

[52] 黄虞稷父黄居中以藏书知名,于南京建“千顷斋”以藏书。黄虞稷将“千顷斋”扩建后,更名为“千顷堂”(故址在今南京白下区马路街千顷堂金墩宅)。经过父子两代人积累,千顷堂藏书达八万余卷。黄虞稷在其父所撰六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千顷堂书目》一直以钞本形式广为流传,并先后得到朱彝尊、杭世骏、卢文弨、吴骞等学者的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馆纂修《明史》,由左都御史徐元文(徐乾学之弟)担任监修总裁,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参修。徐元文以黄虞稷学问深博,文笔雅健,特荐举参与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虞稷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分纂《列传》和《艺文志》。在编纂过程中,黄虞稷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纂官王鸿绪依据黄虞稷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张廷玉又按此稿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由于《明史·艺文志》经纂修官多次删削,已无法反映明代著述之全貌,故后人探求明人著述概貌时,多舍《明史·艺文志》,而取《千顷堂书目》。

[53] 苏州是典型的园林之城,多有以花卉为巷名者,如百花巷、斑竹巷、桑叶巷、海红坊、槐树巷、栋木巷、丁香巷、蔷薇弄、腊梅里、柳枝巷、杏花弄、莲花斗、水仙弄、桂花弄、红菱村等。

[54] “金圣叹哭庙案”及明末清初历史大背景详见“外一章”《河山表里更分明》。

[55] 此节详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

[56] 缂(kè)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曹寅本人收藏有缂丝精品《众爵齐鸣图》,“得于金陵,明季宫中遗物耳。其先为耿信公所藏,今彼下世,予以重赀得于长安,索石公摹其卷,三年而成,复索代为装潢,并属楝亭为之一书以并传也”。

[57] 南京云锦的创始时期及发明人均已无考,但民间一直有传说称蒋姓男子蒋公是云锦祖师。清光绪年间,在南京十庙口(东岳庙旁)成立的云锦公所(行会组织,前身即书中提及的机房殿)中,供奉有云锦娘娘(虚拟的神话人物),太平门外则有蒋王庙专门供奉蒋公。因云锦织机分为上、下,至少需要两人才能操作,一人在上拽花,一人在下司织。织锦业中相传,蒋公是云锦娘娘的徒弟,云锦娘娘在下司织,蒋公在上拽花。

[58] 明朝立国后,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扰掠,屡次修建长城。明长城东起辽东的鸭绿江畔,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旁,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修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为完善的长城。但是,明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起来的万里长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在长逾万里的防御线上,攻击一方是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在时间、规模、突破口的选择上有主动权。而守军分散在万里长城线上,再强调常备不懈、居安思危,还是难以阻挡规模较大的突然袭击。崇祯十七年(1644年),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一战即发生在长城山海关下,满清穿山海关而入主中原。之后,清廷鉴于明朝教训,决定不再修筑长城,而改以怀柔政策,即史书所称“明修长城,清修庙”——清廷在热河修建了行宫,即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在山庄之外,仿新疆伊犁河畔的伊犁庙,修了安远庙;仿西藏的三摩耶庙,修了普宁寺;仿拉萨的布达拉宫,修建普陀宗乘之庙;仿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了须弥福寿之庙。共修八大庙宇,为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准备了宗教活动和休息的场所,以此达到巩固统治、安定边疆的目的。避暑山庄,名为休息避暑之地,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在清廷的刻意经营下,复杂的政治目的及军事意义被转化为幽静闲适的园林,以及香火缭绕的寺庙,此即为大清之长城。而事实也证明,清朝的“长城”,比蜿蜒万里的秦汉、明代长城要高明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