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23/26页)
[43] 忽雷: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形制为棒状、梨形、龙首,“项长二尺六寸余,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故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也称胡琴,通常于马上弹奏,在唐代极为盛行,但后世鲜有记载。唐德宗年间,宰相韩滉出使蜀地,在骆谷(在今陕西咸阳周至县西南)偶得一坚实、贵重之奇木(后人考据为紫檀木),有金石之韵,遂请名匠制成二琴,名为大、小忽雷,进献给唐德宗。后小忽雷辗转经历代名人之手,历尽沧桑,在文献中多有记述。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朝为官的孔尚任在北京集市偶然发现小忽雷,因所带纹银不足,当场脱下衣服典当,这才凑足费用。后孔尚任与好友顾彩合力创作了《小忽雷》剧本,是为孔氏第一部传奇,早于其名著《桃花扇》。此小忽雷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稀世珍宝。琴颈正面山口下方刻有篆书银嵌“小忽雷”三字,琴颈背面刻有“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楷书十一字。两琴轸上有孔尚任所刻题诗。下轸首咏为:“古塞春风远,空营夜月高。将军多少恨,须是问檀槽。”上轸次咏为:“中丞唐女部,手底旧双弦。内府歌筵罢,凄凉九百年。”读者如对小忽雷实物有兴趣,可前去北京故宫博物院观赏。
[44] 查嗣瑮(音lì):海宁人。查慎行之弟。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齐名,时人比作宋代“二苏”。查嗣瑮之弟查嗣庭(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先祖)亦是本朝名士,得权臣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在雍正朝出任乡试主考官。雍正皇帝后来欲铲除隆科多一派势力,借口查嗣庭所出的试题“讽刺时事,心怀怨望”,大兴“文字狱”,将查嗣庭逮捕,定为隆科多死党。查嗣庭于狱中病死,仍遭戮尸枭首。查嗣瑮、查慎行等亲族均受株连。并暂停浙江乡试,三年后始恢复。又,查慎行族叔查继佐为清初著名“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事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
[45] 崇祯末年,复社名士侯方域寓居南京,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私订终身。明朝灭亡后,弘光小朝廷建立,复社死对头阮大铖得志,大肆迫害复社名士。侯方域逃离南京前,将一柄上等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订盟之物,并且在上面题诗云:“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侯方域离开金陵后,投奔扬州史可法为幕府。李香君则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不久,有权贵久慕李香君艳名,欲收其为侍妾。李香君抵死抗拒,以头撞柱,血染宫扇。逼亲者怕出人命,只好就此作罢。侯方域好友杨文骢提笔将扇面血点染成桃花,是为著名的“桃花扇”。清军占据江南后,李香君与在“扬州十日”中大难不死的侯方域相见,一起回到了侯氏河南老家。当时清廷采取诸多政策招揽士人,复社名士多不予理睬,陈子龙抗清,方以智出家,杨文骢殉国,陈贞慧隐居,冒襄则四处流浪,但侯方域却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非但未能中榜,还因此饱受非议。侯方域内心痛苦,遂外出游历。独自在家的李香君为侯府所不容,被赶到城外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在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七公里处)居住,不久即郁郁寡欢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侯方域归家后,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在其墓前立了一石碑,上面写着“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小字。碑前置一石桌、石礅,石礅上刻“愧石礅”三字。侯方域经常坐在愧石礅上忧思,久久不去。又感叹“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将书斋更名为“壮悔堂”。顺治十一年(1654年),侯方域因心情郁闷,盛年病逝,仅三十七岁。
[46] 夫子庙原是府学所在地,入清后,府学迁原国子监,夫子庙原府学故地则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
[47] 云锦为传统提花木机织造,织锦必须有织机,机房是生产基层单位,故民间习惯以“机户”来称呼以织锦为生者。这些人均是自购织机,有一台织机者,也有多至数台织机者。有以家庭作坊式自主生产者,也有雇工生产经营者,方式不一而足。在“帐(账)房”现象出现前,多为自产自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