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19/26页)
[18] 清朝制度,总督和巡抚都是封疆大吏,不相统属。按照职责而言,总督主管军事,节制省内绿营提督、总兵各官,且自辖“督标”三至五营;巡抚则主管民事,总管省内政务监察,也自辖“抚标”二营,用兵时也须负责粮饷。一般来说,总督、巡抚选用文人,极少用武人。这是因为武人知兵,不能轻予事权,而文人不习兵事,不妨假以重任,平时以文制武,战时由朝廷另外特简经略大臣等专事征伐。另外,一省的民政、财政和司法则分别由布政使和按察使主管,只听命于户部和刑部,也不属于总督、巡抚管辖。同时,总督对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官员有奏请升调免黜的权力。
[19] 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前明时缙绅唯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则是四品以上的官员称“大人”,四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称“老爷”。
[20] 《楝亭诗画册》尚存四卷,被张伯驹收藏过,今藏于国家图书馆。
[21]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顺治年间进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清初文坛盟主。康熙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自幼酷爱书法,九岁即能草书。李集《鹤征前录》云:“阮亭(王士祯号)楷书之精,逼真褚公《枯树赋》。”冒襄《同人书》中称其“小楷之工,足与云间雁行”。宋荦称其“书法高秀似晋人”。王士祯曾有诗赠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五字,各家书坊因而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又,王士祯原名王士禛,至雍正朝,因避讳改名王士正。至乾隆朝,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22] 宋人朱弁(其事迹见同系列小说《宋慈洗冤录》)在《曲洧旧闻》中记有苏轼“三白饭”典故。苏轼与文友刘攽(字贡父,北宋史学家,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谈论旧事,说:“我和弟弟(苏辙)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刘攽十分好奇,问“三白饭”是什么名饭。起初,苏轼笑而不答,在刘攽再三追问之下,才说:“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饭’。”刘攽听了大笑。过了很久,苏轼已经忘记了这事。刘攽向苏轼发了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皛(jiǎo)饭”。苏轼接到请柬后很纳闷,心想:这“皛饭”是什么东西,怎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能是一种什么样的饭菜呢?后来又想:刘攽博学多识,这“皛饭”必有典故,一定很讲究,于是欣然来到刘府。用餐时发现宴席上只摆了三样东西:洁白的细盐、水灵灵的白萝卜、雪白的大米饭。苏轼恍然大悟,原来这“皛”字由三个“白”字组成,暗喻“三白”,是刘攽对他开的一个玩笑,便笑着大吃起来。饭后,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攽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刘攽害怕被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 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攽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如此数次,苏轼总是这样回答。 最后,刘攽道:“饿得受不了啦!”苏轼这才慢吞吞地道:“盐冇毛(冇,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冇毛,饭也冇毛,岂不是‘毳饭’?”刘攽捧腹大笑道:“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
[23] 周时臣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青花瓷》。
[24] 家班是由私人蓄养的家庭演出组织,亦称“家乐”。戏曲家班产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多为昆曲班。入清以后,家班依然盛行。到清乾隆中叶后,地方戏兴起,昆曲家班渐衰。家班有三类:女乐班,即由女伶组成的家班,著名者有李渔家班;优僮班,即由优僮组成的家班,如冒襄家班;梨园班,即由职业伶人组成的家班。《红楼梦》中大观园造好后采买的十二个戏子、教习等,也是家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