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17/26页)
[3] 如唐玄宗李隆基未当皇帝前,与兄弟五人住在长安隆庆池北面,号称“五王宅”。后来唐玄宗登大宝之位,其兄弟认为住在皇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不合适的,于是将住所献出,建兴庆宫。宫成后,唐玄宗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自大明宫建成,大明宫一直是唐朝的政治中枢,直到唐玄宗登基后,才改中枢到兴庆宫。“安史之乱”后,兴庆宫和它的主人一样,失去了至高地位,沦为闲宫,成为太上皇、皇太后们养老送终的地方,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命运的无常。
[4] 三大殿是皇宫外朝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5] 明昇:大夏国末位皇帝,夏太祖明玉珍之子,继位时年方十岁,改元“开熙”,公元1366—1371年在位。时大夏朝廷大臣们不和,由其母彭氏垂帘听政。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扫荡各路割据势力,大夏国也遭到打击。明昇投降,被朱元璋封为归义侯。明昇到高丽后,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育有四子,自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明玉珍、明昇事迹及元末朱元璋、陈友谅等群雄争霸故事,可参见同系列小说《孔雀胆》。
[6] 朱高煦(音xù)事迹可参见同系列小说《大明惊变》。
[7] 内府织染局:明宦官官署。由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染造皇帝及宫廷所用缎匹。
[8]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臣。清朝初年,该总督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由此得了两江总督这个称号。后因江南省人多物阜,遂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苏州和安庆、徽州的第一个字。此后,两江总督总管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以及江宁布政司所属的苏北地区,总督衙门一直设在江宁。两江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也是朝廷的财赋重地,“国家财富,悉出两江”。两江总督封疆三省,清朝最主要的赋税基本上都是来自两江总督下辖的地区,因此在八大总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中,两江总督是最肥的差使。
[9] 清朝皇帝认为宦官对明朝的腐朽败亡特别“与有力焉”,有鉴于此,将宦官管事的二十四衙门加以删并,最后撤除,而改设内务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包衣来代替太监的各项执事,管理皇家的财产、收入、饮食、器用、玩好、各项日常生活琐事、各种有关礼仪等。上三旗是满清由皇帝直接统辖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多尔衮执政时,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统领权。
[10]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来到荣国府正堂中时,见到一副錾银的对联,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书上联文下有脂批云:“实贴。”红学学者认为曹雪芹书中的“堂前黼黻焕烟霞”一联源自织造署大堂匾名“黼黻文明”,隐喻曹氏出自织造家世。
[11] 狭义的“织锦”指纬线通梭,用几种彩色纬线,以色线沉浮交织形成图案的织物。广义的“织锦”则是所有织有纹样的绸缎的统称,包括云锦,与组织结构(术语称“地”,如缎、纱等)无关。本书中“织锦”一词均为广义。
[12] 云锦是江宁(包括官方江宁织造及民间机户)生产的各种提花丝织锦缎物的统称,大致可分为妆花、库锦、库缎三大类,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的华美是通过图案花纹和色彩装饰来体现的,所以配色要浓淡对比,常以片金勾边,白色相间,层次分明,锦空匀齐,运用主体花的色晕和陪衬花相调和。纹样题材,有各种云纹及大朵缠枝花等。
[13] 包衣阿哈:满语,“包衣”意为“家的”,“阿哈”即“奴隶”,合起来就是“家奴”的意思。这些包衣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满清入主中原后,多有包衣因战功等而显赫发达,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