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冰案(第4/14页)

父亲死后,母亲不敢回来住,小董刻意把家里维持原状,未作任何变动。他把房间钥匙交到彭七月手里,这儿的一切都交给你了,随便你干吗,只希望你能早日抓到凶手,告慰父亲的亡灵。拜托了……

最后一句话,小董几乎是哭着说的。

傍晚六点钟后,天色越来越暗,肚子饿得咕咕叫,彭七月打开厨房的冰箱,想找点吃的。这是一台上海产的双鹿牌131升双门冰箱,很旧的型号。冷藏室里空空如也,估计被清理过了,饮料架上只有两罐青岛啤酒和一瓶雀巢咖啡伴侣。彭七月打开冷冻室,心想哪怕找到一盒速冻汤圆也好,他再次失望,里面只有两块冻得硬梆梆的生猪肉和一包鸡翅膀,还有一个制冰格。

这种塑料的制冰格,可以制作十四枚冰块,现在格子里是空的,有少许深色的残留物。在最后一个格子里,有两片被剥下来的白色塑料膜,不知道派什么用。

彭七月很泄气,打算去附近的四川路找家面馆填饱肚子,临走前他把窗户关上,窗前摆着一张陈旧的橡木写字桌,桌上摊得乱七八糟,甚至有一滩深色的酱油渍,看得出死者生前是个邋遢的老头,爱干净的妻子搬到儿子家去,一定是难以忍受丈夫的邋遢。

就在彭七月关窗的时候,风似乎很不甘心地还要挤进来,把桌上的一样东西吹出哗啦啦的声音……

是一本书。一本薄薄的书,或者称为小册子更恰当些,书名《百冰治百病》。

彭七月年轻力壮,从来不看养生类书。死者董有强六十多岁,已经步入老年,看这种书正合适。

彭七月没有多想,关好窗户,离开房间的时候,顺手关掉了日光灯,就在灯光熄灭的一瞬间,彭七月的眼前就象划了一根火柴,嚓的亮了一下,思维象火苗一样被点燃了。

冰箱里的制冰格,还有那本小册子,这两者有一处吻合——

冰。

彭七月没有去吃面,他重新打开日光灯,安静地坐下来,把这本书翻阅了一遍。

《百冰治百病》是黄浦区老龄委向区内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赠阅的,河滨大楼所在的圆明园路属于黄浦区,跨过苏州河就是虹口区。

书里提到一种治疗便秘的配方:桑叶、百合、决明子、桑椹、绿茶。将它们的混合物制成冰块含服。书里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肠清冰。

电话里,小董告诉彭七月,父亲确有多年的便秘,根据书里的配方,他自制“肠清冰”服用,效果不错,服用后很快就会产生排便的念头。

“现在人的饮食结构偏向高蛋白,别说父亲,我有时也会便秘。父亲把这个配方告诉我,让我也试试。”小董这样说。

彭七月把制冰格重新拿在手里端详,十四个空格里,十三个有深色的残留物,看来董有强制作了十三枚肠清冰,唯有最后一格是干干净净的。彭七月把那两片白色塑料膜用手指捏起来,凑到鼻子下闻了闻,一股中药味儿。

这种白色的塑料纸,我好象在哪儿见过。

岂止见过,还用过……

彭七月是一名痔疮患者。医生告诉他,直肠里的痔疮尚在初期阶段,可以用强生RPH治疗一次性搞定。“现在不做,将来就痛苦了。”医生告诫他。

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样算下来,十三亿中国人,至少有十一点八亿是痔疮患者,难怪那位医生忙得不可开交,频繁地治疗、手术、换药、诊断,累得直不起腰来。彭七月随口问起他的收入,这似乎触动了医生的疼痛神经,愤愤地嚷:

“药物和器械的回扣当然有的,要不我脑子有病,天天去抠别人的肛门?可我拿的是小头,大头都被科室主任、医院领导拿走了,这充分体现了本院‘多劳少得、少劳多得、不劳也得’的分配原则!”

牢骚归牢骚,手术还是要做的。术后,这位医生给彭七月开了一种叫“太宁栓”的外用药,是强生公司的产品,外形就象一枚鱼雷,用手指塞入肛门,它在直肠里慢慢溶解,形成一层药性保护膜,既减轻直肠黏膜的充血,又能产生润滑作用使大便容易排出。别小看这枚小小的药栓,售价近四元,一天两次,幸好彭七月有医保,只支付零头,不然一个月下来就有三百多块人民币塞到肛门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