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4页)
“你干什么?会让风刮走的!”他大吼着,“快点回来!”
少玲犹豫了一下,身子又缩回了车里:“李大嘴这店,不是一向整夜都不熄灯的吗?现在怎么黑咕隆咚的?”
她说的,经常开车跑夜路的张大山又怎么会不知道?
对于湖畔楼的老板李大嘴——张大山再熟不过了——那是个勤快、热心的人,怕草原上随时有找不到住宿的旅客,所以旅店门前的灯向来整夜不熄。张大山放空车回家时,要是赶上心里不痛快或者身子骨太累,肯定要绕到这里找李大嘴喝一盅,一聊就是一宿。
不过,两人也有翻脸的时候。
那次,满嘴酒气的李大嘴搂着张大山的肩膀,一边打嗝一边说:“少玲那妮子……呃,大学回来干点啥不好,开什么养老院,结果……呃,还不如来我这哩,脸蛋儿那么俊……”
李大嘴还没来得及说更过分的,就被张大山一耳光掴到桌底下,吓得店里的伙计连忙报了警。乡派出所所长“胡萝卜”带着人来的时候,李大嘴无视自己脸上那鲜红的五个手指印,硬说是自己在墙上撞的。胡萝卜又好气又好笑,训了张大山两句就走了。
看着胡萝卜离去的背影,李大嘴回头就骂报警的伙计:“俺们兄弟俩闹着玩的,你他妈报啥警?!”
想到这些,张大山突然紧张起来,李大嘴拿自己当兄弟,现在他的旅店黑灯瞎火的,显然不对劲,万一出了什么大事,自己就这么干等着,合适吗?
张大山掏出手机,给乡派出所报警,信号很差,半天才接通,电话那头说马上就派人过来。
马上?我还不知道?这种天气,他们别把那辆破吉普开进沟里就谢天谢地了。
继续等吧。
金杯车的车灯亮着,两道光柱投射在湖畔楼的大门上。通体黑暗的楼座,两扇玻璃门却反射着黄澄澄的光泽,犹如一件开襟寿衣上的圆形“寿”字。门被夜风刮得一摆一摆的,仿佛有些不可名状的物体,正要从这件寿衣下面钻出来,飘走……于是,这楼也尸僵般越来越硬,越来越冷。
张大山的一颗心越来越往下沉,沉,沉,像是一块扔到井里的石头,却总沉不到底。这种感觉实在太难受了。
旋涡……去他妈的旋涡!
张大山抓起那把大扳手,推开了左手的车门,风顿时涌进了车厢,呛得少玲止不住地咳嗽。他回过头看了她一眼,猛地跳下车。
“大山子!你回来!你给我回来!”
“砰”的一声,张大山把身后的车门摔上,将她的叫喊声封在狭小的车厢里。她望着张大山的背影,眼睁睁地看着他从那件“寿衣”的开襟间钻了进去。
而身边,白衣女子僵坐着,仿佛一张没有生命的皮。
少玲不寒而栗。
4
胡萝卜搓着手走进值班室时,小王刚刚放下电话:“所长,大山子打电话来报警,说是湖畔楼好像出事了,咱是不是过去看看?”
胡萝卜一愣。
胡萝卜本名胡卫东,今年54岁,当兵退伍后来到狐领子乡派出所当了警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年轻的时候他脑袋大脖子粗,下半身却很细,所以得了个“胡萝卜”的外号。不料一过中年,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坐车颠簸的,心虽然一点没少操,肚子却明显大了起来,弄得整个身材圆滚滚的,以至于到县里开会的时候,书记胡撸着他的肚皮问:“啥时候你这胡萝卜变成水萝卜啦?”
引得在场的干部们哄堂大笑。
狐领子乡虽然又偏远又贫穷,但乡民安分守己,很少出什么案子。乡里这个派出所,正式编制的民警算上他也只有四人。另外还有四名协警,都是中学毕业后没活儿干的本地小伙子。
最近几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治安却越来越成问题。老有些陌生的外来人到乡里游荡,要不就是县里发下的通缉令,贴得满乡电线杆子都是,弄得人提心吊胆的,警力似乎也渐渐不够了。他想再招几名协警,无奈上边拨下的钱又太少,只好将就着了。
今天晚上值班的,正是胡萝卜和协警小王。
听小王说是张大山报警,胡萝卜觉得有点儿不对劲。
张大山是他看着长大的,上初中那会儿就仗着力气大,净惹是生非,没少挨自己的踹。后来这孩子连职高也没考上,一直在乡里瞎混,足足混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