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火烧江南制造局(第3/11页)
虽然是夜晚,但高昌庙镇却没有一点夜晚的宁静,反而异常热闹。镇上正在修建上海南火车站,沪杭铁路也在铺架之中,不少工人正连夜在工地上干活。
胡客询问了一个工人,那工人手指围墙圈裹起来的建筑,说道:“那是机器局。”他听胡客的口音像是外地人,怕胡客不明白,又补充道,“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翻译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
在洋务运动搞得风生水起的同治四年,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奏准在上海兴办军事企业,并由此创办了江南制造局,成为了往后数十年间国内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军工厂。江南制造局最初设址在虹口,但因规模扩大得太快,而虹口属于租界,地租昂贵,可租用的土地又太少,所以不得不在创办两年后搬迁至上海城南的高昌庙镇。
那女人驾驶马车从侧门进入江南制造局后,长时间不见出来。
胡客等不下去了。
那女人行踪诡秘,若这一次跟丢,恐怕以后再难有机会寻得到。
胡客决定潜入江南制造局。
作为整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军工厂,江南制造局的看管工作相当严密。江南制造局的围墙修建得很高,且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专人值守,想越墙而入,实非易事。虽是深夜,偶有人进出侧门,但门卫十分尽责,一旦开过铁门,便会立马关上,不给人擅自出入的机会,想要从侧门溜入,也不容易。不过好在是夜间,行事要比白天来得方便。
胡客等了片刻,便等来了机会。
一个黑幢幢的影子出现在道路的北边,伴随着鞭子的抽打声,快速地移动过来。
那是一辆马车。深夜出现在此,那马车多半是要进江南制造局。
胡客躲在道旁的一堆圆木后,待马车驶过圆木堆时,他猛地蹿出,攀住了车厢的背面,旋即一个溜身,用闪电般的速度翻藏到了车底。
果不其然,这辆马车在路口拐了个弯,径直朝江南制造局的侧门驶去。
胡客将身体紧紧地贴住车底,以防被门卫瞧出端倪。
“哟,舒大人这么晚还来公干啊?”门卫认出了马车,急忙走出门卫房,打开了侧门。
“可不是么?”说话的是赶车的车夫,“老爷好好在饭店里吃饭喝酒,被老潘给叫回来了,说有个女的深夜跑来找老爷。”
门卫搔了搔溜光的脑门:“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之前确实有个女的进去了,她给我看了御捕门的令牌,原来是找舒大人的。”
胡客听到这里,心里不禁有些郁闷。他身上还带有从曹彬那里夺来的御捕门腰牌,早知道这东西在江南制造局也管用,他就不用在外面等这么久了,此时也不用藏在马车底下。
“阿福。”车厢内传出了一个老迈的嗓音。说话者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口译舒高第,听他的语气,似乎不甚耐烦。
“是,老爷。”那叫阿福的车夫不敢再与门卫多聊,急忙催赶马车,驶入了侧门。
光线昏暗,门卫并没有留意马车的底部,胡客得以顺利地进入江南制造局。听刚才的对话,这马车里的舒大人,夜里赶来江南制造局,正是为了见那刺客猎人。对胡客而言,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阿福赶着马车在江南制造局内转了几个弯,最后在一幢小楼外吁马停下。
“舒大人,您小心脚下。”那叫老潘的男人先从马车里跳下来,点燃了提灯,然后扶舒高第下车。
“阿福,到外面候着。”舒高第说完这话,便在老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小楼。
阿福应了舒高第的话,调转马头,驱车而去。
马车驶过,地上多了一道黑影。胡客翻身而起,藏到黑暗处,等马车转去外面后,才轻手轻脚地靠近小楼。
这幢小楼是江南制造局内附设的翻译馆。当年江南制造局创办后,在制造枪支、军舰及其他机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外文资料,因此在同治七年成立了一个翻译馆,专门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后来为培养各类西学人才,局内还专门成立了广方言馆等教育性质的机构。
翻译馆的门没有关牢,加之这里不是厂房,没什么人看管,唯一一个负责看管的老潘,此时已扶着舒高第进去了,因此门前无人看守,胡客得以轻松地进入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