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准经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第7/14页)

少年时代,他住在伦敦郊外,依赖舅舅的资助生活(那绝不是幸福的生活),后进入公立学校学习。那时他逐渐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在学校成绩不坏,可家里的经济情况不能供他上大学,只好从公立学校退学,取得公务员资格,入职海军部。但是那里的事务性工作过于无聊,他感到腻味,干了六个月就离职了,开始了之前向往的笔耕工作。他写了很多诗歌,但工作多为替报纸杂志写些小文章,几乎不可能维持生计。于是他决定离开英国。一九一二年,钱德勒二十三岁时再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十六年的英国生活对钱德勒的人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有的文化素养几乎都是在英国公立学校学习时积累的,那与他之后生活的美国西海岸的文化完全不同。可以说,相较于美国英语,他的母语更应该是英国英语。他本人一直到死都说着一口改不了的英国英语(当然,这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在他的小说中,美国英语口语如洪水泛滥,说到底那只是学习和调查得来的成果。据说他在小说中使用的俚语,一半是在街头收集的,另外一半来自其他人的小说。也就是说,就像纳博科夫和康拉德离开故国,运用后天学习的语言写小说一样,钱德勒大体上是运用后天学到的美国英语口语来写小说。阅读钱德勒小说原文,确实感觉到,他的文章存在口语“过剩”的问题。有些俚语使用牵强,个别地方甚至让人觉得纯粹是为了表示这是俚语。这些地方总给人一种借来的衣服的感觉。尺寸微妙地不合,总感觉和体形不搭。当然,这种异国情调的“过剩”最终也成了钱德勒文风的一大魅力。

钱德勒回到美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因此没能找到像样的工作,过了好一阵清贫的日子。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钱德勒参军。他拥有双重国籍(象征性的事实),没有加入美国军队,而是加入了加拿大军队。他被送往欧洲战场,立刻上了战斗激烈的前线。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遭到德国军队的集中炮击,他是唯一生还的人。恐怕那段经历给钱德勒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之后从未有人听他提及在战争中的经历(就像从来不提父亲一样)。那段战斗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应该对他描述特里·伦诺克斯在挪威战场上的血腥遭遇有很大帮助。至少那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

战争结束没多久,他回到美国,结了婚。新娘是位美丽而有魅力的女子,只是比他大十八岁。或许是由于少年时期与许多年长女性生活在一起的缘故(在英国时,家中除了他没有其他男子),和年长女性一起生活会让他本能地感到安宁。她一九五四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钱德勒一直深爱着她,照顾她,在她死后由于太过忧郁甚至企图自杀。顺便说一句,钱德勒病死是在五年后的一九五九年。《漫长的告别》是他在病床边照顾妻子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写成的。妻子死后,他曾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不用说,很久以前我就和她告别过了。实际上,这两年间,每当深夜醒来时,我时常深深体会到我将失去她,那不过是时间问题。可当事实真的发生时,那种痛苦没有任何变化……三十年又十个月零两天的日子里,她是我人生的光明,是我全部的野心。我所做的其他任何事情,不过是温暖她双手的那把火。除此以外,我别无其他要说的了。

结婚后,钱德勒曾在西海岸某家经营与石油相关的业务的公司里工作,升至副经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济很景气,钱德勒工资很高,是位能干的实业家。然而,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他不知何时依赖上了酒精,游戏女色,结果引发了纠纷,一九三二年四十四岁时丢了工作。他很聪明,也有度世所需的潜在能力,只是他好像怎么都无法适应那种常规的正经工作。

失去工作后,钱德勒和妻子定居洛杉矶,生活艰辛。他戒了酒,再次踏上了当作家的征程。钱德勒爱好古典文学和诗歌,当然想写真正的小说,可作为一个必须养家的中年男人,他又不得不写一些能快速拿到钱的东西。于是他决心过了四十五岁以后当个真正的作家,暂时将这种奢侈的想法搁置一旁。少得可怜的积蓄即将见底。他瞄准的是那些登载煽情的侦探故事的廉价时尚杂志。那些杂志需要大量的作品。因此,为时尚杂志写作的作家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写出数量庞大的稿件。只要写得还像样,对内容是不会有过多要求的。典型的“重质更重量”。钱德勒经由这份工作完全掌握了小说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