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5/8页)
旅馆老板娘接话道:“凶手多半是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所以才透露了尸体所在地,好为死者祈点冥福吧。”
浜中无法接受这种看似顺理成章的解释。
“应该不是这么回事。一年过去了,尸体却仍未被发现。凶手可能觉得很不安,于是主动交代了尸体所在地。一般来说,罪证未被发现的状况纵然对凶手有利,但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凶手必定会返回现场。倘若自己杀了人,尸体却一直得不到安妥的处置,凶手肯定会有半途而废的感觉。不过,凶手既然有胆告诉警察,就绝对有自信认为他们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来。”浜中的话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但伊濑并不赞同,反驳道:“话虽如此,罪犯暴露自己的罪证,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啊。我觉得,凶手可能是个多人团伙,其中一人或许如老板娘所说,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或者与同伙决裂了。总之,写匿名信给警察的应该不是主犯。”
伊濑说完,不禁觉得自己的推想颇有道理。
清汤刚喝了一半,浜中忽然坐立不安起来。
“老师,咱们现在就去搜索现场怎么样?”浜中的圆脸对着伊濑。
“咱们去了也无济于事啊。”伊濑还想继续饮酒。
“但是,这样的案子可不常见。如果我们去那儿时刚好看到尸体被发掘出来,这样的经历一辈子能遇到几回呀!”
“太恶心了。”
“可是老师,倘若稿子里能加入这段见闻,读起来定会更有趣味。”
“将凶杀案加入‘偏远之地的探秘之旅’中?”
“会给人强烈的临场感。总之,咱们尽量去看看吧。”
浜中似乎越来越起劲。话说到这份上,伊濑不好断然拒绝。要不要将凶杀案加入稿子由出版社决定,现在还是先答应像孩子一样爱看热闹的浜中的请求吧。
浜中和伊濑披着短褂,穿着旅馆的木屐就出门了,身后传来老板娘的感叹:“东京的客人好奇心真强啊!”
朝大山的方向走了十米,旅馆街就到了头,路旁的景致转而成了灯光昏暗的农舍。路的尽头同一条横向的大道相交,两人来到交叉点处。
附近的人难得见到犯罪现场吧,他们的前后有三四个人影也在往山脚方向赶。他们跟着这些人行走在狭窄的田间小道上,谨慎地避免木屐被杂草和石头绊住。走着走着,对面的山越来越近,灯笼和电筒的灯光越来越亮,搜索队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
他们闻着粪坑和猪圈的臭味在山道上前行,好不容易来到山脚,小心翼翼地朝灯笼最多的地方走去。没过多久,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用电筒照向他们,光束来回转了两三圈,示意他们止步。附近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人。前面似乎禁止闲人进入。
“找到尸体了吗?”浜中不愧是编辑,一点也不怕生,找到站岗的警察就问。
“还没有。”警察冷冷地答道。
草丛和树林间晃动的灯笼表明,警察还没有任何发现。各种声音传来:“来这儿找找”“换个地方吧”“这里再挖一点”……
由于看不见人影,就会给人灯笼在说话的错觉。这让伊濑感到越发阴森恐怖。
“警察先生,”浜中无视对方的情绪,继续问,“听说警方收到了匿名信,请问是用明信片还是用信笺写的呢?”
警察绷着脸说:“这不能告诉你。”
他看出浜中是外地来投宿的游客,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对于来这里的温泉消费的客人,必须报以一定程度的善意。
“匿名信上是否画有标明尸体位置的地图?还是含糊其辞地说尸体就埋在山脚一带?”浜中自顾自地继续发问。
“这也不能告诉你。”
“那被害人是男是女?听说是一年前被埋在这儿的。”
“你怎么知道?”
“从旅馆的老板娘那里听来的。”
“旅馆传起这种无聊的流言来,速度可真够快的。真让人头痛。”警察的语调中充满反感。
“警察先生,请至少告诉我被害人是男是女吧。泄露这点信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实话告诉你,我来自东京,是杂志社的人。”浜中厚着脸皮说。他似乎不打算提《草枕》的名字,而单纯以东京杂志记者的名头震慑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