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第25/51页)
很多人想知道,新兴教团是如何能连续不断地购买土地建造房屋的。据我推测,新兴宗教并没有任何奥秘可言,只不过有几个经营手腕精湛的人物而已。我们首先从教团的收入来看一看。
因为教团不能够经营任何盈利事业,所以,教团的费用全部都筹自于信徒。无论哪一个教团,信徒每月都要缴纳会费,从三十日元(K教团)、五十日元(R教团)到一百日元(M教团)不等,每一个人的金额都极少。不过,假如信徒的人数有一百万的话,K教团每月就会收入三千万日元,M教团则会月入一亿日元。此外,教团还有姓名鉴定费、改名祭拜费等收入,另外还有请神题字等,每一件也会有两三千日元的收入。总之,会费之外的收入也很高。加上不断会有信徒为了得到保佑而奉出捐献,教团也会收到信徒在得到保佑后的感谢费等。所以一年的收入通常都会过亿。除此之外,计划新建工程和施工时还会募集捐款,这样还能在固定年收入之外另外筹集到一笔巨额的费用。
另外还会有像S教团那样依靠出版的方式来追求利润。这种情况明显是以企业的形式进行股份公司经营。(无论是运用何种手段,只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存在,必定会赚很多钱。)
以庞大的信徒团体的小钱积少成多是一个方法,有的教团还会在教义上鼓励教徒捐献自己的房产和土地,比如A教和初期的M教,另外还有像C教团那样以付息的方式从信徒中借钱的方法。总之,教团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会费来确保的,而且这也已经形成了在现代社会中极适用的一种规模效应。(摘自高木宏夫氏《新兴宗教》)
那么,普陀洛教团到底会让信徒缴纳多少会费呢?既然它在全国拥有数十万信徒,那么总额一定是个相当大的数字。正因此,光和银行才会早早地盯上它去拼命吸储吧。花房行长也曾说过,就是为此才在热海开设支行的,所以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
车内打盹儿的乘客多了起来。真是好天气。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感觉舒服极了,加上车厢晃动的单调节奏,修二的眼皮越来越沉。
打了一会儿盹后,他忽然睁眼一看,车窗外正映着柑橘山的梯田。真鹤是下一站。
修二下了车,与其他乘客一起走向出口。
站前汇集着五六辆等客的出租车。修二既不清楚教团的方向也不知道距离的远近,正要打一辆出租车前去,这时……
“您好……”一名年过三十的男子忽然挡在他前面向他靠近过来,“您是山边先生吗?”
“我是。”
“辛苦了。我是从普陀洛教的本部前来接您的。”
修二吃了一惊。自己并未告诉教团自己什么时候去,只是说大致在中午前后,没想到对方竟早就算好了抵达的列车时刻并备好了迎接的车子。
“你们怎么知道我会乘坐这趟车来啊?”修二不禁说道。
“啊,这已经是等的第三班车了。”
“有劳了。”修二忍不住谢道。不愧是宗教团体,这一点做得还是非常细致周到的。
车子虽是国产的,却是新车。修二坐进舒适的座椅。
“本部离这儿远吗?”当车子从国道往南行驶时,修二问司机道。
“离这儿大约有三十公里,驱车只需二十分钟左右。”
修二点点头重新坐回座椅上。左手边的相模湾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愈发蔚蓝,右手则是柑橘山,路边围着苇席的店里已经售卖起酸橙来了。
修二望着司机宽实的后背,逐渐觉得刚才在车站遇到的这张面孔似乎以前曾在哪里看到过。也许是错觉吧,开车的司机看起来都像长着同一张面孔。或许是这职业统一性的缘故吧。
修二忽然想起一件事,于是他窥向后视镜想要确认司机的脸。可是里面只有鼻子以上的半张脸,是自己长发下面只露出眼睛的半张脸。
而这镜子的位置却使司机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脸。跟修二一样,司机也正凝视着他的脸。修二干咳了一下,低下头掏起烟来。
就在点上烟的火柴梗落到烟灰缸的那一瞬间,修二忽然朝着他的背后喊了起来:“司机师傅,您不会是胜又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