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4/6页)

“但这密室牢不可破啊。所以才会有人推断四点钟的那通电话是凶手的诡计。”

“你说的有点道理。不过,有一个假设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清楚这个密室之谜。”

“您说说看。”

“仔细回忆一下。三郎来到别墅以后,一次也没跟活着的鞠子见过面吧?”

“因为鞠子并不在休息室里呢。”

“另一个主要视角人物丸茂也一样。只要文中的‘我’没见过,那么我们读者也一定没见过。也就是说,鞠子是在故事开始之后被杀的,这一点是根据视角人物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谈举止以及态度来证明的——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实际根据。”

“哦?那么鞠子被杀的具体时间应该是?”

“三郎中间睡了将近一个小时,所以鞠子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被杀的——这只是作者的误导罢了。实际上,在三郎到达别墅之前,鞠子就已经被杀害了。因此,读者从一开始就被作者骗了。”

“终于有人注意到了吗!混账!不不不——哎呀,真是惊人的推理,您的根据呢?”

“喂,我说主持人,你刚才说什么了?我没听清楚。”

“啊不,只是我的自言自语罢了。请别在意,继续您的推理。”

“鞠子的被害时间是误导的一环。发现尸体后,丸茂从鞠子的体温推测,她是在一个小时左右以前被杀害的。但这只能说是个大致的时段,死者的体温不是用体温计精确测量出来的,推测出死亡时间在一小时之前的丸茂又并非医生或法医。”

“有关这个推测,丸茂本人也说了,只是大致的死亡时段。”

“约一个小时以前——作者故意使用这种暧昧不清的表达,就是为了加强读者的印象,认为鞠子就是在三郎睡觉的时候被杀害的。但是,仔细想想的话,会发现这样很奇怪。也就是所谓‘作品的内在逻辑’。”

“何出此言呢?”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凶手是在三郎睡觉期间实施杀人的话,会显得很不自然——明明随时都有杀害鞠子的机会,却偏偏要等到三郎来了之后再动手。三郎到达别墅后,没过多久就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但这是凶手无法事先预料到的。如果三郎到别墅之后就一直坐在休息室里,对于凶手来说不就等于平白无故多了个监视自己行动的人吗?这样可能会失去最佳犯罪时机啊。”

“嗯……您的说法恕我不能苟同。三郎没到别墅的时候,休息室里也一直有几个人待着。加他一个不多,减他一个也不少啊,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不是吗?”

“不,差别可大了。听完我的推理之后你就懂了。”

“好的……”

“哦对了,沙耶加并不是凶手。也就是说,作为视角人物出现的三个人,以及编外人员阿英,都不是凶手。”

“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

“哈哈哈,说出来吓你一跳!凶手是——除去我刚才点到的四个人以外,在场的所有人哦!每个人都是主犯,每个人也都是从犯。”

“啊?虽然我读的推理小说不多,不过,这应该是国外的一部特别有名的作品中用过的诡计吧?这样不就是抄袭了吗?”

“我才不管什么抄袭不抄袭呢!这种事,你去跟写这个谜题的人说去。作者很可能会说自己不是抄袭而是致敬什么的,然后慌忙逃窜呢。回到正题。鞠子被杀的真正时间是三郎到达别墅之前,四点到四点半之间。众人看准阿英出去给楼梯打蜡,沙耶加在自己房间的机会,共谋杀害了鞠子。”

“那要是沙耶加没有离开休息室,不就功亏一篑了吗?”

“这种时候就由女性成员出马了——比方说恭子,她可以借口有些秘事要谈,把沙耶加叫到自己的房间或者一楼的餐厅。不过,从结果上看,并不需要这么做。”

“这么说来,死前留言也是凶手们的伪装了?”

“正是如此。凶手们故意留下血字‘S’,既能够同时代表三郎和沙耶加,又能够让他们两人互相猜忌——因为两人名字的首字母都是S。这样做的话,不管他们两人谁先发现尸体,发现的那个人就一定会怀疑另一个人。真是相当精妙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卓有成效。”

“那么,杀害丸茂的凶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