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9/21页)
次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见到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步入仕途后,范仲淹恢复范姓,自朱家迎回母亲赡养。因其妻李氏是应天人氏,范家一直安顿在南京,范母谢氏也是病逝安葬在这里。
多年的苦读生涯令范仲淹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现任应天知府晏殊年纪比范仲淹小,还是孩童时就享有大名,成人后更是被天下人视为大宋文坛领袖,但他生平最看重范仲淹,对其人品学问极为佩服,到应天上任后,凑巧范仲淹因丧母回到南京,居家服孝,便极力邀请范氏主持应天书院教务。原先的书院主教戚舜宾已然病逝,助教曹诚也升任府学提学,忙于官场应酬,加上年纪已大,无暇理会书院事务,范仲淹遂慨然应命,制定教务,捧书讲读,孜孜不倦。他主持应天书院后,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与别的书院不同的是,应天书院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应天书院学风蔚然。
为了理事方便,范仲淹甚至抛下城中妻儿,搬到书院学舍居住。因还在为母亲服丧,他没有参加昨晚的宴会,刚刚才听说曹诚家中出了事,匆忙从书院赶进城,预备前去曹府探望。
包拯等人均是范氏学生,历来视其为楷模,对其人极是尊敬,一齐躬身行礼,叫道:“范先生。”范仲淹道:“嗯。你们也是去曹府的么?很好。”
一句“很好”,表达了对包拯几人的赞赏。曹诚是应天书院长官,范仲淹本来还想约上几位教官一齐来探望,都被众人以各种理由推脱,显然是因为曹丰惹上了人命官司,旁人避之不及、唯恐沾身,他只得独自一人前来。而包拯、沈周、文彦博这几名学生明明是官宦子弟,深知内中的干系和风险,却能不避嫌疑前去曹府,着实难得。师生几人遂联袂往曹府而来。
曹府位于城东北的忠字街,宅邸面积极大,占据了整整半条街。曹府大门处聚集了许多人,不少是提刑司的差役,正吵吵闹闹,喧嚣不已。
原来提刑官康惟一派了人来逮捕府学提学曹诚。这是官府的一贯做法,对于逃亡的重犯,往往将其家属逮捕拘禁,以逼迫犯人自行投案。宋初名臣张咏知益州,有乡农杀耕牛[10]避罪亡逸,张咏派人拘捕了其母亲,乡农还是不肯自首。十日后,张咏命人放了其母,改拘其妻。仅仅过了一夜,乡农便来到官府投案。此即张咏判词所云“倚门之望何疏,结发之情何厚”。
曹丰妻子戚彤却挺身而出,将众公差挡在门外,声称公公有病在身,难以起床,她愿意以身相代。差役奉有严令,不肯通融,一定要带走曹诚。
兵马监押曹汭私宅是曹诚赠送,与曹诚宅第毗邻。他闻声赶来,厉声斥责差役,称曹诚有提学官职在身,有刑赎[11]的特权,自身犯法尚有回旋的余地,更何况行凶的只是其子?差役们虽不敢回嘴顶撞于他,却也不肯就此退去。
范仲淹上前道:“曹丰既然已连夜弃家逃走,可见是下定了决心,断然不会因为父亲或是妻子被拘便重新回头。”
领头差役道:“可要是曹教授也跟着逃跑了怎么办?小的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范仲淹道:“曹诚建造书院,造福一方百姓,有目共睹,范某愿意以身家性命为曹教授作保。各位,你们不像那些大官人,他们都是在这里做几年地方官后就会离开,或是升迁,或是转迁,曹家是兴是衰、是死是活跟他们没有关系。但你们不同,你们都是本地人氏,都有后代,如果你们还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在天底下最好的书院得到最好的教育,请听范某一言,暂且退去吧。”
这番话说得真挚恳切,连范仲淹自己都深为动容。全场登时鸦雀无声,连一声咳嗽也不闻。
过了好大一会儿,领头的差役才道:“范先生说得极为在理,下吏回去后,一定会将先生原话转告给康提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