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下午的旧书店街(第5/7页)
我心里越来越觉得不太对劲。
既然是旧识,为什么那个女人不直接自己打电话呢?为什么不肯报上姓名呢?
放回话筒后,我仍继续思考这些问题。
还有,她究竟想知道什么?
8
你也有写东西吗?
该不会是要重新验证那个事件吧?
非创作文学中的非创作文学吗?噢,听起来很有趣嘛,刚好验证昭和史现在正要开始流行了。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最后一代已经高龄,所以有了危机感吧?我个人认为,具有国际经验的年轻人也许能够提出崭新且客观的论证吧。
没关系的,你可以不必回答。
在完成前,不可以给别人看或说出来,必须将野心藏起来。一旦说出口,魔法就失灵了。不能告诉别人,得慢慢在自己心中孕育成熟。
你看,到了下午,人们就渐渐走上街头了。
有学生,也有打发时间的上班族,有学术关系的人,也有外国人。
就像那样,每个人都在进行各自的精神活动、知性活动。其中应该也有编辑、文字工作者和从事研究的人吧?应该有人心中藏着野心,把目标定在几年后,认真地工作着。进行调查、思考、写作。
肯定也有人中途遇到挫折吧?也有许多稿子不被任何人青睐、终成废纸吧?但其中也有人开花结果,留下灿烂的成绩吧?街头上有许多只知道在脑海中构思的人,也有许多根本不知道今后要写些什么东西的人。
像这样,从这里俯瞰整条旧书店街,会感觉心情很平静。
这个世界就像是塞满书的图书馆一样,可以想见都是靠着大家一心想读书的努力才能筑梦踏实的。不管资讯再怎么泛滥、再怎么容易取得,最后还是得靠自己一个人很有耐性地逐字逐句阅读呀。
有句话说:一个老人的死去,相当于一个图书馆的消失。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街上的每一家书店都很贴切。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浸淫在这里,一开始连走进书店都会紧张,感觉老板好像看透了我的知性程度。要从书架上取出什么书,我都得认真想过才行。
好不容易去熟了,又开始为老板的知识广博而倾倒。
有时去找资料,找某本翻译小说,才说出书名,老板便能随口答出:那本书在战前战后共有三次由不同的出版社翻译过,三本都绝版了,倒是昭和十九年版的那架子上有。最新的版本放了好一阵子,最近又开始有销路了。
听得我目瞪口呆。
同样的经验,之后我遇过好多次,到其他的店也是一样。我着实学到了不少,就业之后,也经常受到他们的帮忙。每一次都让我为他们所累积的知识、从每日生意中培养的知识而敬畏不已。
所以我才会希望一直留在这里。但愿不要因为地震或火灾让这些贵重的知识毁损。真的,我是打从心里这么希望的。
嗄?我说得有点感伤吗?
我想你可能知道吧?那本采访笔记中所常提到的从书店,如今已经不存在了。
已经烧掉了。
9
我本来也不知道的。
上个礼拜,我刚好到K市出差。由于之前你的联络,我也觉得有些怀念,就将那本书放在公事包里,在电车上东挑一点、西挑一点地翻阅,也很感慨地想起了那本采访笔记。
因为还有时间,所以我就到旧书店聚集的区域逛了一下。
从书店是一定要去走走的。
可是不管怎么绕,我就是找不到M书店。
我觉得很纳闷,便问了附近的人,结果说是很久以前便遭遇火灾了。书店后面住着一个老人家,火源从那里出来,延烧到书店。听说老人家被烧死了。
经营旧书店的夫妻,因为住在别处没有受伤,珍贵的善本书也都收放在家中的保险柜里。由于店里放的都是易燃的纸类,短时间内,店里的书就烧得一干二净了。
虽然有保险理赔,但同样的书已无法再取得,据说那对夫妻已无心再重新开店了。
出外旅行或出差时,我很喜欢到各地的旧书店逛逛。尤其M书店又跟自己做的书有所关联,所以我总觉得十分懊恼与遗憾。
火灾是哪一年发生的吗?
这个嘛,那本书出版约一年后……嗯,被你这么一问,我倒想起来应该跟那通奇怪电话打来的时候前后相差不远,至于谁先谁后,我现在就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