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死尸(第5/9页)
铺有苇席的床,摆放在屋地四周,床上七零八落地放着叠起的被褥、酒瓶、杂志和食具。四面墙上扯有绳子,挂着脱下来的衣服和毛巾,使室内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屋里溢满食品和汗臭味。
窗户狭小,室内昏暗,来自晴空沃野的两个人,不得不伫立门口许久,使双眼适应室内的亮度。
“你们是干什么的?”看见门口站着两个正用锐利的目光打量室内的陌生人,一个人诧异地,先发问。
“哦,在你们吃饭的时候来打扰,真对不起,有件事情想问一问大家。哪一位是管事儿的啊?”年纪稍大一些的太田谦和地说。
“管事的?我是带班的。”一个身材魁梧、赤红脸的大汉走过来,用同样客气的语调回答。众人都头缠毛巾,身着工作服,脚登胶统鞋,只有他一个人穿件褐色的工作服,头戴划有黑色横杠的安全帽。
“带班的?”刑警们还没听惯这个职称。“啊,就是在现场跑腿学舌的。请问,你们是干什么的?”那个人依然充满戒心地盘问。太田不得不讲明身份。隐瞒自己的来历,恐怕难以取得对方的合作。
“警察?警察来这里干什么?”
全场气氛顿时紧张,仿佛众人都屏息了呼吸。工人中,有曾经作案,后来混进工地做工的人;也有许多人虽然没干什么违法的事情,但对惨淡的人生已经丧失了信心。再说,招工单位也并非清白无瑕。带班的人也是误以为哪个工人嫌劳动条件和招工时许诺的大不相同,逃出工地招惹了是非,顿时面无血色。
“我们是来调查一桩杀人案件。”太田为了消除对方的戒心,解释说。如果犯人混杂在这些工人中间,太田的这种做法或许有些拙劣。工地对应募的工人的经历、前科一概不问,而且工友之间还有互相包庇的义气感,这里正是罪犯藏身的好场所。但是太田也想到,由于被害人可能在这里呆过,工友间的义气感反而对调查有利:即使犯人就藏在这儿,人之常情也是同情被害人的。
“曾在这个工地干过活的一个人被杀死了,现在正在侦查,请大家多多协助。”
“在这儿干过活的人被杀了?”果然不出所料,带班的人的紧张神志缓和,戒心松弛了。
“你们认识一个叫小塚要吉的人吗?”
“小塚叫人杀了吗?”看来带班的人认识小塚,由此分析,他更应该认识干活时间比小塚还要长的被害人。
“不是,小塚说他曾经和被害人一道在这个工地干过活。”
“你们知道被害人叫什么吗?”带班的人稍稍改换了说话的语气。正在吃饭的工人们,把听觉和视线都集中在他和警察的身上。或许工人中就有认识被害人的。
“我们就是来调查这件事情的。听说你们这儿曾经有个叫‘山’的人,喏,就是他。”说着,太田把一张修饰过的被害人的照片递到带班的人的面前。
“啊,是他……”带班的人的面部表情发生明显的变化。
“你果然认识?”
“他一直呆到五月底,在这儿干了两个来月。”
“他还有两个朋友吧!”
“有,都是东北口音。”
带班的人的回答,和小塚要吉提供的线索完全相符。
“你知道这个人和那两个人的姓名和住处吗?”太田克制自己,不动声色地追问。终于有了查明被害人身份的线索。
“大伙都叫他‘山’,那两个人叫‘岛’和‘青’。”
“具体叫什么呢?”
“先生,在我们工地,相互间只是喊代号,谁也不说真名。我们这儿还有叫田中角荣、三船敏郎①的哪,从当今的名人到古代的豪杰,都全啦!”
注:日本当代著名电影演员。1920年生于中国青岛市,从事演员生活已近四十年。曾在《人性的证明》、《吟公主》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为什么不用真名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
“对于没有身份的人来说,犯不着郑重其事地喊什么大名。所以,想到工地来打听一个人的住址和姓名,简直是笑话。这里谁也不说真心话,谁也不打听别人的事情。”
“雇工的时候,不填写合同吗?”
“合同?他报什么年龄和名字,就填什么。况且,我们又不是‘雇用’,而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