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三十三章 丹凤翔九州(第6/7页)
一听皇太后把难题推给了自己等人,杨士奇知道这事恐怕很难劝转皇上,便不再吭声。
见一直最反对的首辅杨士奇都不说话了,朱瞻基心里明白,恐怕这件事杨士奇应该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就令张辅等人退下,独留杨士奇随他到文华殿内。
屏去左右后,朱瞻基对杨士奇推心置腹道:“朕本意也不是一定要罢黜皇后,但情非得已,不如此,百年之后朕与贵妃就不能同陵。朕与贵妃青梅竹马,奈何阴差阳错,皇爷爷点了胡氏为后,如今朕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常因此事夜不能寐。如今六宫之中,只有贵妃有子,虽然朕已经立了太子,但若贵妃不当皇后,将来到底不是嫡子即位,对国统似乎也不太好。母以子贵,也是古礼,这件事,还得烦请爱卿为朕设策。”
听了朱瞻基废后之举起因是皇贵妃,杨士奇虽然心里早有些考量,却越发不愿掺和进去,只是一味推托,自个儿也没什么好办法。
不诋毁皇后,又要罢黜皇后,这实在是很难向天下人解释。
杨士奇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朱瞻基留他下来,心里就有了成算,再三谕至,定要杨士奇为自己想个办法。
杨士奇垂首沉默了一阵,方才抬头问道:“中宫与贵妃,有无宿嫌?”
“彼此很是和睦,近日中宫有病,贵妃时常前往探视,可见情深义重。”
听出朱瞻基语气里对皇贵妃的赞誉之意,杨士奇心里腹诽道:这皇贵妃也真够狡诈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如此阴柔真真可畏,难怪中宫不是她的对手。
这后宫里头,看来是要变天喽!
叹了一口气,杨士奇说:“既然如此,不若趁中宫有疾,由陛下导使让位,尚为有名。”
朱瞻基大悦:“不错,爱卿所说,真真好策,先前皇后也和朕说过,她身子多病,欲让出中宫之位,朕还怕此事不妥,听爱卿一言,唯有此法,才能两全其美。”
杨士奇愕然,摇头苦笑道:“皇上,既然中宫也有此意,您为何不早说?皇上有此贤后,却不珍惜,真真叫人痛心!”
朱瞻基看着他的这位须发半白,年过花甲的首辅,淡然笑道:“杨爱卿,你心里可曾有过心悦许之,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女子?朕对中宫,或有愧疚,却实在无法珍惜,盖因弱水三千,朕只能取一瓢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听皇上用这首唐代元稹的诗句,说起对贵妃的深情,杨士奇看着宝座上那张英气勃勃的面孔,恍然有些明白他为何执意要废后了。
他虽为皇后惋惜,却不再相劝,只道:“老臣失礼,请皇上莫怪。”
“无妨,杨爱卿忠心耿耿,真心为国操劳,朕很高兴。”
过了些日子,朱瞻基又召见杨士奇,告诉他道:“卿策甚善,中宫果欣然愿让,虽太后不许,贵妃亦不受,但中宫的让志,非常坚决,朕的心事可算是能放下了。”
杨士奇想到不久前立太子时,朝臣贺拜,那个端坐凤座之上,明德有理的女子,神情黯然,半晌方道:“宋仁宗虽废郭后,恩礼不衰,愿陛下善保始终,待两宫均等,无分厚薄,无分崇庳,终之始之。”
朱瞻基笑道:“朕要的,只是中宫之位,并不是要把皇后贬至冷宫,自然是一切奉仪,都照原来的,当依卿奏,朕绝不食言。”
再诏张辅等人商议,均对此结果称善,于是废后之议遂定。
朱瞻基乃敕礼部,道:“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馈祀。重以无子,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伉俪重,屡拒不纳。而后恳再三,不得已应从所请矣。夫因其谦德而遂尊之,礼也。其称号、服食、侍从悉仍旧不改如敕。”
胡善祥从坤宁宫搬了出去,退居到乾清宫右侧的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姑,她性本恬静不喜华饰,自此之后,更是得了清净,奉为黄老仙姑。
孙清扬迁进了坤宁宫。
因皇后胡氏无子多病,表请闲居,宣德三年三月初一,皇贵妃孙氏代其位,立为皇后。朱瞻基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正副使,持节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