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三十三章 丹凤翔九州(第5/7页)
蹇义答道:“宋仁宗曾经废郭皇后为仙妃。”
朱瞻基又看那几个不曾说话的,张辅与夏原吉、杨士奇都默然无言。
“杨首辅,你说说看。”
被朱瞻基点到名字,杨士奇仍然不肯附议,道:“臣事帝后,犹子女事父母。哪里有为人子者议论废母之事的?”
杨荣轻轻扯他:“首辅大人,这可是皇上的意思。”
杨士奇梗着脖子,道:“正是因为这是皇上的意思,才不该轻率决定。”
听了杨士奇所言,朱瞻基皱了皱眉头,看着其他人问道:“那众卿家的意思呢?”
张辅和夏原吉都赞成杨士奇的话,却也不好明说,只道:“皇上,这样的大事必须得朝臣群议才行,臣等不敢擅专。”
朱瞻基不以为然,“这事就不用外议了吧,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难道还商量不出个法子来吗?”
杨士奇据理力争:“宋仁宗废后,孔道辅、范仲淹极言其非,力谏被黜,御史言官十数人入谏,廷臣非议,宋仁宗均不听,仍然坚持废后,后世史册屡屡诟病于他,中宫乃小君,国本安固所在,皇上怎么能不议而决呢?”
朱瞻基不悦,拂袖而去,扔下一句:“众爱卿先退下吧,你们回去再好好商议,看这事怎么处置妥当。”
张辅等人退出后,杨荣叹了口气,对夏原吉说:“皇上对这事存心已久,恐怕不是我等臣子能够制止的。”
夏原吉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据理劝诫,这才是我们为人臣子的本分,怎么能因上意而妄动中宫?反正这事,我是不赞成的。”
杨士奇讥讽地笑道:“皇上所说的中宫过错,有哪一条能够当得上废后之罪?杨大学士你就随意附和皇上,轻言若是,这难道就是你为君上的解忧之道吗?”
杨荣听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你们都要当直臣,我何尝不想?但皇上对这事分明存心已久,刚才你们也听到了,皇上说他已经决断,不过是想咱们设法圆过去,说得好听些,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不管咱们怎么劝,也劝不回来的。”
几人不欢而散。
第二天,早朝过后,朱瞻基又召了杨荣、杨士奇至西角门问道:“昨天让爱卿商议之事,你们有没有想出法子?”
杨荣从怀中拿出一卷纸,展开纸条后呈上。
朱瞻基接过去,瞧了瞧,上面所书皆诬后过失,多至二十事,不禁变了脸色道:“中宫何尝有此大过?这般诬毁,难道不怕宫庙神灵吗?”
杨荣讪讪道:“无过废后,臣也是担心皇上为史书诟病,所以写了这些事情。”
朱瞻基并不是那等糊涂的皇帝,他看了看杨荣,冷然道:“朕平日里瞧你还好,想不到如今为了逢迎君上诬毁皇后,罪实可杀。念在这事因朕而起,就不予以计较,以后行事,万不可如此,若是你们一味趋炎附势,朕岂不成了那偏听偏信的昏君!”
他又看着杨士奇问道:“依爱卿之意呢?”
杨士奇躬身作答:“昔年汉光武废后诏书,尝谓事出异常,非国家福。唐玄宗为武惠妃所惑,诛杀原配皇后,事后常常后悔,那样宠杨贵妃,也终此一生不再立后。唐高宗被武则天所骗,废除皇后及淑妃,事后时常悲泣哀悼。宋仁宗废后之后,亦尝见悔……鉴古知今,臣恳请皇上慎重,万不可轻易动摇国本,有累圣德。”
朱瞻基闷闷不乐,却不肯打消念头,沉默半晌道:“你们先退下吧,再帮朕好生想想。”
过了几天,朱瞻基又宣诏张辅等五人询问此事,张辅和夏原吉几个仍然和先前的意见一样,不赞成废后。
杨荣到这会儿,虽然有心附议皇上,又怕拍到了马脚上,就跟在众人后面,人云亦云。
朱瞻基气恼地说:“为人臣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你们可真算朕的好臣子!”
杨士奇见皇上对此事执念如此,问道:“皇太后神圣,应该会有主张,难道皇太后对这事没有懿旨吗?”
朱瞻基看了看他最信任的朝臣们,这些人,都是三朝元老了,母后对他们还真是有莫大的影响力,他收起脸上的气恼之色,淡淡笑道:“与卿等商议就是皇太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