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29页)
“也许他是说:这其实与现在的学校教育体制非常相似。”
“在学校这样的体制内,学生要和学校唱反调是相当困难的。是这个意思吗?”
“是的。只能顺从,因为一旦反抗,就会遭受处罚。”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当于拥有权力的教会和软弱无助的信徒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吗?”
“信徒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受欺凌的学生与明知有人受欺凌却视而不见、害怕连累自己的学生,与告密者和被告密者的关系如出一辙。”
一口气说到了这里,丹野老师忍不住停下来喘了几口气。
“当然,这种解释太夸张了。无论如何,将学校的教育体制和中世纪的教会相提并论,实在言过其实。校方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因为教师也处于弱势地位。”
旁听席再次传出笑声。丹野老师则不停地用手帕擦汗。
“您的意思我很明白。”神原辩护人像在安慰他,“总之,柏木想说,现在的他因为同学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而感到窒息。至少在您听来是这样的,对吗?”
“是的。在监视别人的同时又被别人监视。由于害怕被老师盯上,在同学间沦为欺凌对象,而不敢说真话,不愿显露真正的自我,只得流于形式地相互敷衍,装出谦卑恭顺的模祥。在学校这种体制下,学生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不,不是生活。是人生。”他订正道,“他想说,这就是他如今的人生。”
“那柏木有没有说过,他想脱离这种状态呢?”
“他没对我说过,至少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不过,他十一月开始不来上学后,我便恍然大悟:哦,原来柏木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他要通过拒绝上学来脱离学校极权建立的监视体制,是吗?”
“同时逃离欺凌的恐惧。”
神原辩护人瞪大眼睛。“丹野老师,您认为柏木受到了欺凌?”
“至于他是否直接受害,我不得而知。我想他应该没有遭受过暴力虐待。但是,他正被众人漠视。他的个性太独特,并因此受到班级的排挤。这也算是一种欺凌。”
“遭排除,被孤立,是吗?”
“是的。换一种角度看,他也是‘喜鹊’。站在高高的绞刑架上,观察着下面兴高采烈的无知的人们,只有自己知道绞刑架的用途。”
“也明知道那些兴高采烈的人们中有一些将吊死在绞刑架上?”
“是的。”
全场的人们都听得入了神。陪审团中,山野纪央凝视着证人丹野老师。
“因此我认为,柏木拒绝上学与前一天理科准备室的打架事件确实有联系。但在因果关系上,我的见解与检方试图证实的假说不同。我认为顺序刚好相反。”
“相反?”
“是的。我认为,柏木并非因为与大出他们爆发冲突,害怕他们报复才拒绝来校。柏木早就决定不来上学了,他对学校不抱任何希望,并且下定了决心。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才会在临走之前对大出他们明确说出早就想说的话。用椅子砸他们的过激行为,应该也是这种心态的产物。”
山崎晋吾感觉到旁听席上掠过了一阵风波,应该不是扇子和手绢搅动空气产生的。
我偶尔也会有学校如同监狱的感受。
出现在空手道练功场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身在学校的山崎晋吾是戴着面具的我。
“幽灵”的话,我多少能够理解。
“丹野老师,您听到上午井口充的证言了吗?”
“听到了,那时我在旁听席。”
“根据井口的证言,柏木在理科准备室里的言行,似乎并非指责或规劝被告,而是怀有恶意的嘲弄和挑衅。”
“那是因为,阐述过程中掺杂了井口的理解,所以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即便他确有挑衅的言行,我也不认为他在胡闹。因为他一直是个认真过头的人。”
“‘你做过的最坏的坏事是什么?’”神原辩护人用异常尖锐的语调对证人说道,“‘如果你们杀过人,我想知道杀人是什么感觉。’柏木曾向被告、井口和桥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您也认为这不是胡闹,而是在认真提问吗?”
“既然这些问题是柏木提出的,那应该就是在认真提问。”
“可他一边问还一边在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