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发酵!~(第2/6页)
两人整理的资料都是非常非常详细和费心的。
方子业与胡青元记录完后,才道:“辛苦冯医生,辛苦张教授了。”
“我们团队在手术过程中,也记录了一些数据,我学生已经发在了群里面。”
“两位老哥可以自取,如果在整理的过程中,有任何想法,我们都及时在群里面沟通,不管是任何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所谓人多力量大,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多讨论和交流,才会有比较心意的思路和产出。”
冯如龙一听就知道方子业还有事,陪着笑:“好的,方教授,您如果要去忙的话,您自己来安排。”
其实冯如龙还有很多问题要问方子业,不过显然方子业不是很方便。
张子谦解释道:“冯医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方教授在今天的操作之前,已经耗费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一直都待在动物试验室。”
“现在也还要过去的,等会儿你们神经内科的张教授他们也会去,我们嘛,现在就定在科室里算了……”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争取整理出来一个资料搜集的模版,整理完成后,才好交给其他人来代为收集数据。”
“这个病例,如果康复得好的话,甚至可能以case的形式,直接上nature!”
脊髓损伤分急性和慢性,也就是陈旧性。
陈旧性脊髓损伤,通过主动的治疗,非常主观地根据医师的意愿恢复了大小便功能以及腹部区域的感觉。
这种突破,可不是偶然呐。
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些脊髓损伤的急诊患者,过了急性期后,就恢复功能的。
也有一定的慢性脊髓损伤患者,自然而然地在没经过特殊治疗下,恢复了部分功能。
但这属于偶然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种偶然性,有些类似于中医界的一些‘秘方’!
中医界的很多秘方,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偶然地对撞,如果方子恰好与患者的‘征’、‘体质’对上,可能就好了。
但如果换一个人,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方子,就完全无用了……
因为不能形成相对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很多‘秘方’,都只能陈于阁楼中,等待有缘人,而不能大规模的推广。
所谓教学,如果教学过程不能让更大部分的人学会一种技能,那都是耍流氓……
所以,偶然性的病例康复,是不能作为常规治疗的病例报道的,因为没有参考意义。
方子业回道:“发不发case另说,但我们还是要排除本次治疗的偶然因素。”
“所谓偶然因素,就是不具备相关性,不具备可复制性的因果关系。”
“张教授,冯医生,你们也不要太过于乐观了。”
“我之前在恩市疗养院里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成就的老中医,我和他,其实就探讨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中医的基本逻辑,与现代的教学认知,是否具备共性。”
“中医学讲究,千人千方,一人一方,一人一体质,如此一来,不确定性太大了……”
“这就需要,我们医者,对于每个病人都需要从每个方面进行详细地把握,甚至连不同的时节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如此一来,如果要对一个病人进行开方的话,就需要考虑太多太多的变量因素。”
“原则上讲,就是无法复制、无法复刻!”
“但我们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把我们个人的治疗经验,传授给其他人。”
“学习的本质,也是一个重复积累导致神经突触形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的学习,就属于是违背教学理论的学科了,因此现在的好中医太少了,因为很难学得会。”
“我们要整理成特定的方案。”
“方案固化下来后,可能会圈定治疗效果的上限,但也会保证治疗效果的下限……”方子业说得非常正式。
冯如龙和张子谦二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不是教授时候的方子业,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体会现在方子业说话的语气魅力。
凌峰洸也没接触过处于下级医师时的方子业,只有胡青元,此刻若有所思地看着方子业,目光轻动。
胡青元的心里,还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类似于‘养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