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启(第5/5页)
这是汪海成的第一反应,警示信息是侦测到一个超大规模的21cm辐射源。这个辐射源分辨度大得可怕,汪海成稍微心算了一下,要达到这种强度,至少是在半径五十个天文单位以上的空间中均匀弥散着中性气体氢!
半径五十个天文单位以上,也就是比整个太阳系(算到冥王星轨道为止)还要大!这怎么可能?!这么大的空间如果有自然弥散气体氢,彼此之间的引力会让它们凝聚起来,这个物质量足以引发核聚变,也就是说必然会变成一颗恒星。
从基础天文学常识来看,这样的大尺寸稀薄氢弥散区域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警示是处理即时数据时发生的,也就是说,FAST的视野扫过这个天区的时候,恰好发现了一个必然会变成恒星、但是还没变成恒星的气态区域?这……这绝无可能啊,就算自己捕捉到了一个将来会变成恒星的星体,但这种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呢?完全不符合天体演化规律啊!
汪海成望了白泓羽一眼,姑娘的脸一下就红了,看起来比他还要疑惑。算法程序写得有bug?这是最有可能的解释了。不省心啊,汪海成想,随即自己动手导出了计算流,去查看这个Alert的触发过程。
还没翻完整个计算流,第二条Alert又跳了出来。FAST随着地球的自转,它的观测区域也在不断移动,如果不是特意跟踪某个天区的话,很快就会扫过观测区。这快速报出的第二条Alert更肯定了汪海成的怀疑,哪能这么容易一下子又发现第二个同样不可能存在的天体?
“这个算法没有测过吗?”汪海成一边翻看计算流,一边问,“不应该啊。”
“测过啊……”白泓羽委屈地说,“测过好几次呢,都没有什么问题啊。”
“唉……”汪海成轻轻叹了口气,然后“嗯?”了一声。他慌了神,开始反查原始数据。大概十分钟之后,他终于确定,算法没有问题,警示没有错。
两个发现。
一时间,他脑子里非常乱,这绝不可能,如果算法没问题,最大的可能,是FAST本身出了问题。
可能是今天脑子里太纷乱的缘故,他第一反应是自己给的算法把FAST的望远镜本体烧坏了——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但汪海成心底却认定了这个荒诞的想法,自己把这个价值十二亿大洋的设备烧坏了。
可怕的是,他居然感到一丝让自己羞耻的放松。这样一来,自己就会被学校开掉,然后离开月薪寥寥的清贫学术圈,凭着自己写算法的脑子,精通python、C++的技术,应该很快就能在IT圈里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工资翻倍估计不是问题。
绷了几天的神经突然松弛了下来,汪海成那已经被天文学训练多年的思维反倒不受控制地急速转动起来。就在他不着边际地妄想着,既然人在珠海那就去西山居求职当游戏程序员时,一个东西闪电般地击中了他,他忽然全身汗毛倒竖。
太阳系大小的中性氢弥散区域,还有一种只存在于设想,但从未被证实的可能:
戴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