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启(第4/5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在这个时代,被动倾听只会被抛弃,你要去打听房子会不会升值,去选择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卖,跟房东撕逼要不要加钱。你不对外面呐喊什么,你就会死得很惨。
因为听说了导师的烦恼,白泓羽从出发以来一直乖巧地试图安抚他的心情,但效果并不太好。她从没见过汪海成这副样子,这个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还异常喜欢打游戏的导师一直眉头紧锁,目光空洞。白泓羽甚至担心他会不会走在FAST外面时一个失足摔下去——不知为何这妄想的画面在她脑中挥之不去。
这次出差的实际工作其实并不复杂,甚至都不需要人到这里。射电望远镜其实就像个大功率的收音机,通过溃源装置滤过其他各个方向的无线电信号之后,只留下一个小得惊人的角度,让这个角度上微弱的宇宙辐射被高敏度接收器——也就是巨大的球面天线检测到。这个极小的角度从溃源装置向外辐射延长,正好对应了宇宙的一个锥形天区,来自这个天区的射线,告诉研究者那里的秘密。
天线越大,信号的灵敏度就越高,原来无法识别的信息就越有可能被揭示出来。但无线电信号不像可见光,如果不经过数据分析,就只是一堆示波器上的波纹,必须通过算法来解释。汪海成的具体工作更像是数据处理中心的某种程序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然后分析数据。
宇宙的无线电波已经收集了几十年,他们将这些常态数据作为基底背景,分析寻找与常态数据不同的变化。FAST既是一个射电观测中心,也是一个巨型数据处理中心,所有观测到的数据都会一轮轮用各种算法反复进行过滤。这种方法比起当年盯着目镜和照片看强千万倍。当年盯着望远镜寻找新星体,就像是白内障患者站在草原上寻找远处的牧群。
那种水平的工作,现在的望远镜系统在百分之一秒内就能处理完成。
之所以有这趟行程,全因汪海成提交了一个新的算法,作用是更好地对波长在21cm左右的电磁射线进行滤波分析。
21cm的电磁波是中性氢元素发生警戒跃迁时发出的辐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处在核聚变环境下的氢元素特征辐射。氢元素是宇宙中存在最广泛的基础元素,大爆炸之后,万物开始冷却,基本粒子聚合的第一种元素就是氢。但在现在的宇宙视界内,绝大部分氢元素都属于恒星结构体,处于核聚变环境内。所以,木星这样氢元素聚合但并没有聚变的中性氢星体,就成了理解宇宙结构的一种很重要的星体。这也是汪海成让白泓羽所做的课题内容——寻找地外类木巨行星。
算法在处理中心实装之后,他们暂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FAST配套处理数据的超算中心总是排着一大堆任务,按正常的流程,超算中心会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分配算力,新加的这个算法会默默读取FAST记录下来的老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汪海成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跑数据出结果而已。
但是申请人亲自到FAST来,中心会默认送个小甜点给他们——除了正常分析之前积累的已有数据外,还额外赠送算力来直接过滤FAST即时收到的最新数据——之所以叫“小甜点”,是因为这其实没什么用,就算是FAST这种刚刚启用的射电望远镜,老数据也至少有几个月的积累,而即时数据也就这么一天时间,从概率上说,如果即时数据能有新发现,老数据早该爆表了。
算法实装启动之后,汪海成望着屏幕发呆。屏幕上没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他的视线偶尔飘过窗户,看着外面青翠的群山和耸入云端的塔。高塔用吊索固定支撑着溃源舱和天线,如果不是六根而是五根,就特别像擎天而立的巨大手掌,有着直径五百米的巨大掌心。这地方房价很便宜吧?汪海成莫名其妙地想,哦,不对,这附近是没有住人的。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当头上,屏幕上亮起了一条Alert(提醒)。这条Alert的写法是白泓羽自己编的,汪海成不知道是因为不熟悉还是心不在焉,足足有半分钟没有做出反应。直到白泓羽小心翼翼地推了他两下,连唤两声,他才明白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玩意儿不对!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