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追梦人(二)(第4/7页)

至于铁笛秋,相传他是山中老猴转世,生来便不同常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博闻强记,无所不晓,兼之习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人称是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由此更有了通天彻地之能。其才华固然惊世,其性情也同样骇俗,惯于眠花宿柳,自称是不愿受任何束缚,只要快活一生。海上仙山虽然大力襄助洪武皇帝,铁笛秋却拒绝洪武帝的延揽,与张士诚网罗的一班江东文士过从甚密,意气相投;张士诚也试图延揽他,同样被他拒绝。及至张士诚败亡,江东文人大半入了大明王朝,冥顽不化者或死或逃,铁笛秋仍是长啸高歌,恍若不知世事已换。其时北方未靖,朝廷也顾不上他,由得他游荡江东,狂放依旧;此后高启弃官归乡,杨维桢拒受征召,这些人很自然地凑到了一起,自比为布衣傲王侯。

杨维桢既死,高启又被腰斩,江东文人风流云散,铁笛秋也就此不知去向。谁也没有想到十余年来他居然一直躲在青城教授李克己这个弟子。

铁笛秋与人动手,从来不会和气收场;他的武功既高,出手又狠辣,动辄击人要害,伤人筋骨,与他对敌的人往往非死即残,故此当年没有人敢轻易招惹这位魔王。再加上海上仙山的声名威望,因此大江南北,对他都极其敬畏。

沈光礼喃喃地道:“难怪得铁罗汉一认出李克己的师承来历,就乖乖地放人,铁笛秋的确是他惹不起的。关青龙当年只怕也知道保护叶氏母子回青城是出于铁笛秋的意思,只是打死他也不敢对我们说出那威胁他的蒙面人其实就是铁笛秋。”

石佛看着他,等着他得知真相后的表示。

良久,沈光礼叹口气道:“石大师对此有何见教?”

石佛笑道:“你不必这样客气,我知道这个案子是皇爷亲自关照过的,当然不敢就这样将人领出去;只是请你多关照关照他。”

沈光礼微笑道:“不敢当一个‘请’字。铁先生的弟子,天下人谁不要另眼相待。”

石佛的面色沉了一沉,叹息道:“我担心的就是这个啊。李克己倘若不是铁笛秋的弟子,事情会好办得多。”

他们都是深知洪武皇帝心性的人,自然知道,这么多年来一直狂放不驯、拒绝效力于大明朝的铁笛秋,让洪武帝心中有何想法。李克己偏偏是他的弟子。

两天后派往青城的人回来,交上有关李克己的所有资料以及周围有关人等的画像。石佛一眼认出,自称是叶氏堂兄、一直住在李家教管李克己的叶知秋,便是铁笛秋。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李克己被带往太和殿,洪武皇帝要亲自审问他有关洞庭湖一案的详情。

空旷的宫院内,露水在日光中闪着点点白光,正渐渐化为朝雾。早朝的文武百官已经奏事完毕,等着的只有他这一件案子。

李克己并不是第一次见驾。但今天他却是主角。所有的目光都投在他身上。他眼角的余光可以看到座师詹大慈关切的神情与礼部尚书文方不无善意的注视。其他人则半带好奇半带事不关己的冷漠看着他走过自己身前,在御阶前跪下。

沈光礼已将洞庭湖一案的详情奏折奉上,御座之上的朱元璋示意他念来听。

李克己没有抬头。

沈光礼写得非常细致,但也很冷静客观,完全不带个人好恶。孟剑卿与其他几个掌刑校尉一起站在御阶下,若有所思地听着沈光礼的奏折。沈光礼是猜到了洪武帝的微妙心思,所以才这样写奏折?还是他向来就是这样写奏折的,绝不表达自己的偏倚,只讲事实,将裁断之权恭恭敬敬地交到洪武帝手里?

孟剑卿看得出李克己心中的感激。李克己必定觉得,沈光礼充其量也只能做到不偏不倚这一步了,不少案子就因为审案人写判词时的语气的细微差别而导致上司取舍的巨大差异。

念完之后,大殿中静寂无声,都在等着皇帝的旨意。

朱元璋的声音自御座之上高高地传了下来:“李克己,你既是铁笛秋的弟子,当日在洞庭湖中为什么不将铁罗汉擒拿归案?你既已制服了铁罗汉,湖中水贼群龙无首,你为什么要放过这个大好时机?”

殿中百官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李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