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追梦人(二)(第2/7页)

霸王枪易正东高大威猛,一杆枪也同样威风八面,使开来当真是风雨不透,豪气纵横。

李克己一边招架一边后退,直到后背贴近砖墙,方才止住退势,而追击的长枪已将他的整个人都罩在了枪头幻出的一片光影之中,无论朝哪个方向闪避,都逃不开这片光影的威胁。

孟剑卿这一回耐心地等待着李克己的反击。沈光礼也饶有兴趣地等待着。李克己将自己置于这样的死地,究竟有何用意?

李克己退无可退之时,忽地探臂刺出一剑,正点中枪头,枪上的真力被剑尖一刺,四散开来,易正东身不由己的僵滞了一下。李克己已趁这个机会抢入他近身之处,长枪威力再大,也是只能攻远不能攻近,易正东措手不及之时,已被李克己的剑刺中手腕关节要害之处,长枪把持不住,“当啷”落地。他一脸羞愧地退了出去。

沈光礼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剑卿,你看明白了吗?”

孟剑卿思索了一会才道:“方才易正东一上来就全力抢攻,当他攻到墙边时,也正是他的真力盛极而衰之时,所以李先生抓住这个机会反击就可以一举成功。”

沈光礼长叹道:“道理虽然简单,但要准确判断对方真气运行的状况,不能有毫厘之差,否则便是自寻死路,这就不是一般人敢做、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了。至于选用窄剑而非阔剑,当是因为窄剑的剑尖更利于刺人关节要害吧。李先生我说得可对?”

李克己一挥手将长剑掷插入兵器架上,说道:“我选用这柄剑,只因为我平时练剑时惯用这样的剑罢了。”

沈光礼微笑。细长的剑身,更利于挥舞出灵活优美的姿态。李克己终究是文人习武,难以摆脱文人讲求美观的积习。这或许便是他最大的缺陷?

这一天中,与李克己交手的人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最差者只一照面间便已受制,最佳者也不过挨到了三十招。看到日暮时分,沈光礼与孟剑卿依然无法判断李克己的出身门派。一则因为李克己的武功太杂,出手太快;二则也因为他能取胜,大半是由于他似乎一眼便能看透对方真气运转的情形,所以能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待得李克己被送回小书房,沈光礼叹了口气,道:“一群废物,太丢锦衣卫的脸面了。”

孟剑卿默然不语。

出身于小西天的铁罗汉,能在几招之中便认出李克己的师承来历;同样出身于小西天的沈慕尘,恐怕才是试探李克己的最佳人选。沈光礼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但是他提都不提这件事。孟剑卿觉得自己还是静候沈光礼的下一步指示为好。

沈光礼也默然了片刻,忽地想起一事,怔了一怔,自言自语般地说道:“我们为什么从未想到,李克己很有可能是张士诚、陈友谅抑或是明玉珍旧部精心栽培出来的刺客?”

以他的身手,以及接近洪武帝的机会,的确是绝佳的刺客人选。

孟剑卿也是一怔。

为什么对着李克己时,他们会想不到这一点?即使是那个心怀不满的告密人,有着足够的聪明写了两封将李克己逼入死角的告密信,但似乎也没有想到这一着。

而这一着才是真正能将李克己逼入绝境的。无论他是否能证明自己的清白,都会被赶到远离洪武帝的地方,此生此世,再无出头之日。

也许写这两封信的人,即使嫉恨如狂,也无法摆脱李克己身上那种奇异的宁静气氛的影响,下意识里避开了真正能置他于死地的这一着?

就像他们面对李克己时,也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间便放弃了将所有人往最坏处推测的习惯?

沈光礼轻轻叹息一声:“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你先去安排明天的人手。”

孟剑卿才想退下去,演武厅外有人怪笑道:“沈大人,你怎么不派一等好手去试,尽派些二三流角色,也不怕皇爷怪你丢了他的脸面?”

沈光礼无可奈何地叹道:“石和尚,我知道是你,出来吧。”

厅外一名瘦小的老僧走了进来,笑眯眯地道:“知道你们在找我,我就自己回来了,以免让老朋友为难。我已看了一天了,你的部下中,恐怕只有这孟校尉可以与李克己一争高低。怎的不派他去?舍不得?”